參加毛澤東接見的老舍(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8月27日訊】問:老舍先生應該為他的人生選擇承擔多大的責任?
答:今天是老舍先生自殺50週年的紀念日。在1966年8月24日,著名作家老舍不堪忍受文革中紅衛兵的凌辱和折磨,以自沉太平湖方式自殺,時年67歲。
與數月前楊絳女士辭世一樣,老舍自殺50週年紀念也引發了知識人的一波爭議。其中爭議的主要焦點就是老舍先生的自殺,到底是被無辜迫害致死,還是求仁得仁,為自己的選擇表態買單而已。
從下面引的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為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老舍先生對於當時的中共竊國政權是有著熱烈的擁護,身體力行的參與,以及積極有所追求的。
1951年,中共竊國政權才控權兩年,文藝界並沒有感受到有多大的言論壓力,因言治罪的「反右」尚在6年之後;逼人表態的文革也還有15年之遙。老舍先生熱情洋溢地表態積極參與對他人的「該打!該打!」的批鬥,坦陳「人民的憤怒,激動了我,我變成了大家中的一個。他們的仇恨,也是我的仇恨;我不能,不該,‘袖手旁觀’。群眾的力量,義憤,感染了我,教我不再文雅,羞澀。」可以看作是對自己在社會變革期間的態度做出了明確而積極的選擇。在這一年,老舍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頒發的「人民藝術家」的頭銜。
15年之後,他熱情謳歌和積極讚美的「群眾的力量,義憤」也最終反噬了他,在「該打!該打!」的革命運動中,不堪其辱,自沉湖底。如果從現象上看,不言而喻,老舍先生為自己當初的態度選擇買了單,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可是,僅僅將老舍先生的自殺視為「求仁得仁」,因而嗤之以鼻可能有失簡單。老舍先生在中共竊國政權開始張牙舞爪時,主動地、積極地廁身其中,並不算人生污點。由於中共竊國政權所蠱惑的意識形態,以及對民主、憲政的「口炮」伎倆;而且原來的民國政府所呈現的一片亂象,這些因素的交織足以迷惑到當時的許多知識份子。老舍先生作為一個作家,以感性而非理性來認知社會,對中共竊國政權以及中共竊國政權的做派做出誤判,乃至錯誤的選擇,也算是情有可原。別說是民國時期的知識份子,即使是歐美的知識份子中,對前蘇聯以及本朝持積極好感的也不在少數。像曾經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就曾經熱情謳歌過前蘇聯。
從心理學角度,老舍先生在中共竊國政權初始就積極表態參與到新社會的改造浪潮中,與他自身的性格、認識水平以及動機、抱負有關。曾與老舍先生有過共事的作家林斤瀾認為老舍是「應該有心機的,智慧過人的、知人知世的人,他八面玲瓏,以‘外場’和‘交遊’聞名,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兩面人!」
在中共竊國政權建立初期,通過積極擁抱中共竊國政權來獲得地位、榮譽、權力和聲名雖然乏善可陳,卻也無可厚非。在歷史並不明朗的時候,隨波逐流本身並不必然是什麼大錯;而在歷史日漸明朗的時候,捲入其中的當事人卻常常因為造化弄人,或者性格的懦弱,或者價值觀的缺陷而深陷其中難以重新抉擇。
因此,儘管老舍先生在中共竊國政權之初的選擇表態「吃相」相當難看,但也不是他就應該承受、遭受15年後迫害和凌辱的緣由。如果這個邏輯要成立,現時代恐怕絕大多數所謂的知識人(1958年之後,本朝「知識份子」一詞已經絕了,再用就是誤導)如果日後遭到老舍類似的迫害也逃不脫「咎由自取」四個字。
在我看來,老舍先生的投湖自盡根本就是一件值得後人反思和唏噓的悲劇。正如魯迅先生在《再論雷峰塔的倒下》中曾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老舍的自殺就是一個性格軟弱,缺乏篤定的健全的價值觀,有投機心理的民國知識份子的悲劇。他有過人的才華,有膾炙人口的傳世作品,也有在讀者和文藝圈的盛名。但他熱情積極地擁抱中共竊國政權的表態也沒有換來權力者的持續首肯,他在文革初期的遭遇,更像是一條被棄養的「忠犬」。
現在無法假設,如果老舍先生得到了權力者更大的賞識,不僅授予虛銜,而且被賦予對他人生殺予奪的權柄,那麼他會不會像他在1951年中共竊國政權建政日所寫的那樣,「說真的,文雅值幾個錢一斤呢?恨仇敵,愛國家,才是有價值的,崇高的感情!」他會怎樣對待他認為的「仇敵」呢?
老舍先生自殺50週年,應該值得紀念。不僅因為他是一位有著過人的才華,傳世的名作的作家,而且因為他的悲劇可以給現時代的人以警醒。在一個連續的,從來沒有反思和否定過前三十年歷史的朝代,迄今的權力邏輯與50年前沒有本質的差別,「今朝聽得帶魚笑,他日喜看帶魚被烹煎」並不是什麼天方夜譚,而是歷史弔詭的必然。
既此,我以我的方式紀念老舍先生,他當年的表態與今人多有相似。以他為警示,也拭目以待某些吃相難看,急吼吼選擇表態示忠的當代知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