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8月27日訊】在這裡,讓我們用圖片簡單解釋一下基礎貨幣流通貨幣及貨幣供應量的區別和聯繫。
圖解基礎貨幣、流通貨幣及貨幣供應量的區別和聯繫-1(網路圖片)
圖解基礎貨幣、流通貨幣及貨幣供應量的區別和聯繫(2)(網路圖片)
對應到中國的貨幣體繫上,可以認為29萬億的基礎貨幣,同時也是29萬億的流通貨幣,所以,這裡的基礎貨幣=流通貨幣(即鍋蓋是基礎貨幣的同時也是流通貨幣)。這就是實物貨幣時代和銀行沒有出現之前的社會貨幣狀態,即所有的基礎貨幣=流通貨幣。
圖解基礎貨幣、流通貨幣及貨幣供應量的區別和聯繫(3)(網路圖片)
對應到中國的貨幣體繫上,可以認為29萬億的基礎貨幣,卻產生了44萬億的流通貨幣(中國央行的最新數據,基礎貨幣28.9萬億,流通貨幣M1卻有44.36萬億的規模,即流通貨幣的規模已經遠超基礎貨幣的規模,M1乘數為1.53)。在這裡,基礎貨幣=流通貨幣(可用鍋蓋是流通貨幣而非基礎貨幣了)。
實際上這是在電子貨幣出現後的社會貨幣狀態,流通貨幣已經不僅限於基礎貨幣了。流通貨幣開始遠低於基礎貨幣。
圖解基礎貨幣、流通貨幣及貨幣供應量的區別和聯繫(4)(網路圖片)
對應到中國的貨幣體繫上,可以認為在29萬億的基礎貨幣的基礎上,通過銀行信貸卻派生出來149萬億的貨幣供應量M2,M2乘數為5.16。
在這裡,29萬億的基礎貨幣,理論上可以產生149萬億流通貨幣的效果,但你卻不能同時取現將其兌現為基礎貨幣,就像149個廚師在只有29個鍋蓋的情況下,絕不可能沒人擁有一個鍋蓋,不過尚可以做到每人可以正常使用鍋蓋而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這是中國當前准貨幣體系的本質。貨幣供應量中大量的准貨幣存在,貨幣供應量和准貨幣的規模遠大於基礎貨幣與流通貨幣的總和。很顯然,在降息和零(負)利率條件下,准貨幣向流通貨幣轉變就會產生危機。
總結:近現代金融貨幣領域最大的新事物,就是基於IT技術的電子貨幣出現了,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沒出現過的一種非實物貨幣,將對人類社會及金融貨幣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和變革。
現代的經濟交易活動中,必然牽涉到銀行取、存款操作(交易的買方取款,交易的賣方存款),這一跤易活動假如使用基於電子貨幣的網銀支付,包括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等在內的第3方支付都可以在轉瞬間完成,這就相當於大大減少了廚師使用鍋蓋的時間,那麼大量的鍋蓋就將存放在圓形桌上供更多的廚師來共享使用,這就使得中國在只有29萬億基礎貨幣的前提下,當前實際上已為全社會提供了44萬億的流動性(流通貨幣M1)的規模,理論上可以提供更多至149萬億(M2的規模)的流動性,而不會出現圓桌上的鍋蓋不夠使用的問題。
但是,有一個真相必須要十分清晰明瞭:流通貨幣M1並不等於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M2更不等於基礎貨幣。在經濟交易活動中,貨幣供應量M2及流通貨幣M1與基礎貨幣不能不加任何區別就同等對待,也就是說,整個金融體系中的M2,是不能同時取現成現金鈔票的(電子貨幣體系下完全沒有這個必要,除非社會危機或戰爭甚至網路被攻擊等現象出現),同時,跨行轉賬和資本外流,都將導致銀行基礎貨幣(銀行系統內的清算貨幣)的轉移和萎縮,尤其資本外流更將導致金融系統內的基礎貨幣萎縮減少,會導致更嚴重的危機(圓桌上的鍋蓋被某些廚師各自帶出後,將導致圓桌上的鍋蓋明顯不足)。
因此,社會上的流動性一定要區分清楚為以下兩種。
1.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也就是商業銀行內的基礎貨幣(清算貨幣)的規模,也是超額準備金的規模。假如商行的流動性緊張,那麼央行降準可以補充。所有的準備金總和,就是圓桌上的鍋蓋。
2.社會上的流動性:也就是社會流通貨幣的規模M1,與基礎貨幣無關。
中國當前流通貨幣M1的規模超44萬億,遠超基礎貨幣的規模。因此可以清晰看出,我們所說的流動性不足時指商行的流動性(基礎貨幣或清算貨幣)不足,而社會上的流動性氾濫。(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基礎貨幣-流通中的現金M0-央行的法定准備金,央行通過降准或SLF,MLF等可以補充商行流動性)
未來的危機只會來源於一個因素:資本外流。因為在准貨幣體系下大量的貨幣儲蓄並不是由央行的基礎貨幣來背書的,其中大量的准貨幣是由社會上銀行表內信貸的債務人來背書負責的。一旦中債危機爆發,大量的貨幣儲蓄將失去背書負責人,假如這個貨幣真相一旦被各大資本清晰地認識到,那麼社會上的大量的資本將戰略性撤離債務危機的爆發之地,這個過程將導致我國基礎貨幣大量萎縮及人民幣匯率貶值,從而爆發更嚴重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甚至社會危機。我將這個准貨幣體系下的金融危機稱為M2提款權危機。
這個危機的先行指標和前兆現象就是國債負利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