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愛喝酒的古人,大家很容易想到李白: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
那麼,小編就略談歷史上那些愛喝酒或酒量大的名人吧!
大家若覺得小編列得不夠,可以再留言談談。
白居易
醉吟先生白居易一生寫過將近三千首的詩,在唐朝詩人中數量首屈一指。他的飲酒,是醉翁之意,重在品,重在情,重在對人世間的醉眼相向。在此介紹白居易邀請劉姓朋友前來賞雪喝酒的一首詩,讓大家感受一下白居易自詩詞中透發以酒會友的樂趣與情誼吧!
《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武松
急俠好義,剛猛不屈,酒量更是不在話下。
別人喝多了是睡大覺,這位武松大哥是找隻老虎來練。
不過,最主要還是「武松打虎」前有一段有名的喝酒片段:
武松上景陽崗前,先在山腳的小飯館裡吃飯喝酒。小飯館有告示,「三碗不過崗」。再者,飯館的酒經老闆再三提醒:「客倌有所不知,我這個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出門倒’,入口香醇,後勁卻極強。來這兒的客人只要喝了三碗之後,便醉得過不了前面的山岡,因此又稱做‘三碗不過岡’。」
但是,不聽老闆言的武鬆一口氣喝了十八碗,喝完後,帶著醉意連夜上山,結果打死一隻老虎。
那麼,您說說,武松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屈原
愛國青年屈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青年常常在酒局上發表愛國言論。
當他當左徒十年以後,面對日漸腐朽的楚國,屈原銳意革新。除了應對公務,他在家裡一邊酌著小酒,一邊寫下了憲令草稿。
被流放後,屈原更是天天都在喝悶酒,夜來觀星斗,白日看大江……。
其實,「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背後,只不過是無處排解的苦楚。
蘇軾
蘇軾只想征服星辰和大海,不願囿於眼前廚房與真愛。
他總是寫寫詩、喝喝酒,想著:原諒我一生放縱不羈愛自由。
不過,蘇軾是個酒徒?回過頭來,提及大家較熟悉的蘇軾作品:《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後赤壁賦》中的「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其實,正是這些名句把蘇軾塑造成為一個酒徒。
實際上蘇軾的酒量很小,他在《和陶〈飲酒〉二十首序》中說:「吾飲酒至少,常以把盞為樂,往往頹然坐睡,人見其醉,而吾中瞭然,蓋莫能名其為醉為醒也。」這種飲酒是與唐代詩人們的豪飲、用大量的酒精以圖麻醉是根本不同的。
李白
提及酒,誰能忽略「酒仙」?
酒不僅造就了李白神仙般的人格,而且催生了美輪美奐的詩篇。酒是李白的個性解放的催化劑,個性的解放又是李白詩歌氣勢豪邁、意象恢宏的根本原因。李白的詩歌中還展示了他飲酒後的「神仙」姿態,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酒開啟了人的自然本性,泯滅人與人之間的界限。當他獨自飲酒時:「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自遣》)這種情景兩忘,自成天趣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能達到的。
關羽
關雲長,集忠義仁勇於一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位忠義仁勇集一身的關雲長,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
這都不算事兒,最有名的是: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刮骨療毒。
這膽量+酒量,恐怕無出其右吧。
再加上有名的三國歇後語: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五柳先生陶淵明給讀者印象最深的,大約就是杜甫詩所說的「嗜酒見天真」。「天真」是陶淵明的本性;「嗜酒」是他的愛好,兩者相得益彰。酒沒有使陶淵明變成一個醉鬼、糊塗蟲,而是使他剝落文飾、更為率真。南朝梁文學家蕭統說陶詩「寄酒為跡」(《陶淵明集序》),就是說他用酒寄託自己的率真性格。
陶淵明的詩文和他的為人處處表現出天真。比如家裡貧窮買不起酒,親戚朋友設酒招待,他必定出席,而且一定要喝個爛醉才肯退席。
陶淵明有《飲酒》詩二十首,序中云:「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醉了,這個世界可能更真實。他在《飲酒之十三》中寫道:「有客常同止,趣舍邈異境。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炳。」
實際上,詩中的醒者與醉者都是陶淵明,但是循規蹈矩的醒者的智慧卻遠遜於常年沉酣的醉者。
李清照
這位女詞人喜愛在深夜喝點小酒,喝多之後就會「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莫非是沒醉裝醉,不然能這麼大動靜嗎?(玩笑話)
楊貴妃
這位唐代著名的音樂家和舞蹈家,努力喝了酒,真的醉了嗎?
只不過酒不醉人人自醉罷了!
提起楊貴妃,大家還是會想到荔枝吧!
畢竟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太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