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8月10日訊】最近一則新聞引發不少人關注,上海淮海東路地標性商業體「太平洋百貨」因租約到期即將關閉,原址將面臨新一輪商業調整,這一消息從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老牌實體商業轉型之艱難。數據顯示,實體商業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緩。
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兩側一直是服裝店林立、購物方便的逛街場所。可是最近幾年,這些實體商店一家家關閉、換品牌,漸漸冷清,風光不再。
據《北京晚報》8月8日報導,一位要轉讓店面的老闆表示,雖然租約是到明年4月份到期,但因為生意難做,已經準備搬家了,「主要還是房租太高」。這位老闆透露,新街口這邊客流量還可以,只是自己所租的店面上下兩層一年租金就要150多萬,平均一個月12萬9千多,再加上前期裝修花費,經營壓力太大。現在店裡正在甩賣女士皮包,賣一單便宜的能掙二十多元,最貴的也就五十多元。即使按照最貴的50元計算,不考慮其他成本,一個月要賣2580單才夠交房租。這位老闆說,為了分擔房租壓力,這街上不少店面都是兩家或三家合租。
其實,不止普通商店出現關門潮,位於商圈中的達芙妮、美特斯邦威、李寧、真維斯等品牌鞋服店舖也都在迅速縮減門店。據達芙妮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盈利預警報告顯示,僅今年上半年,達芙妮就淨關店450家,包括400家直營店和50家加盟店。
曾經風靡一時的美特斯邦威經營狀況也不樂觀,2013年還擁有直營店和加盟店近5000家,到2015年末已經僅剩3700家,銷售店面減少約四分之一。陪伴80後的真維斯,4年之內關閉了1012家店面,到2015年只有2249家零售門店。
2016年上半年,中國大陸一、二線城市主要零售企業關店超過八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連鎖百強報告統計也顯示,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2.1萬億元,增長僅為4.3%,是歷年來最低的一次。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實體店確實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時刻。實體關店並不完全因為電商衝擊,還有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稅費成本高企蠶食本就不高的利潤等原因。上世紀90年代末,連鎖店開始大發展,房租一般10至15年到期,近期大部分房租到期,房租成本增長至少翻番,部分毛利率低的超市百貨已經無力續租。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一份針對零售業全渠道轉型的報告也顯示,零售企業正積極尋找轉型方向。前幾年轉型重心是向三、四線城市擴張,多業態發展以及發展電商等,現在則轉向以移動購物、微信微博社交營銷、海外購及跨境電商、門店數字化等為特徵的全渠道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