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8月07日訊】(接前文)
四,論「供給側」
「供給側」,是中國特色的名詞,傳統經濟學裡有供給概念,沒有供給側,其實這麼繞口的名詞,很簡單,就是有效供給,換言之就是有真正市場需求下,組織的供給。
為什麼不說根據市場需求,即長期以來說的訂單決定生產(供給),是因為供給側的概念飽含強烈的技術標籤,即通過技術研發,提高產品服務,開闢新需求內涵,而不是簡單的捕捉到市場,獲知某一種商品短缺的信息,立馬組織生產。前者是沒有需求,製造需求,是立體效應,後者是填充市場需求,具有平面特徵,無疑這個立論很正確,但問題是,由於體制和短期經濟利益驅使,特別是教育問題,缺乏技術創新及研發人才,所以好聽難以實施,至少在短期內不可能立竿見影,應該是一種宏觀長遠戰略。
德國沒有提名叫響「供給側」,但工業4.0將引領全世界,掀起技術和經營有機結合,形成了新模式。實際上,大陸遊客到日本購買的大多產品,在國內都有,如馬桶蓋,剃鬚刀,因為他們的這些產品在新技術武裝下所具有的功能,此方望塵莫及,也就說這樣的平面市場,他們都可以做得有聲有色,而已經啟動的德國工業4.0得到普及,其立體性將顛覆一切工業製造和營銷理念,這是開拓市場,完全掌控市場。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到這些?就是歷來他們的體制和教育培養出優秀的工業技術相關人員。
顯然,刻意創造性提出「供給側」概念,實際是針對國內已經十分突出的產能過剩狀況,但要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絕對不是一個號召和名詞就可以達到目的的。誠如上面所說,需要人才和技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然現行中規中矩的教育模式,並沒有隨之而改變。創造式的人才,隨著應試教育和現實功利化,特別意識形態高度統一化趨勢,是漸行漸遠。
固然,「供給側」有市場進攻的意味,然就針對產能,包括一切消費品相對過剩,更要重視需求側,「供給側」更多傾向技術性,而需求側是社會性。
許多過剩是一種相對性,而非絕對,之所以缺乏需求,不是不需要,而是缺乏消費能力,比如房地產,通過供給側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恰如果能夠解決好需求側,在價格和民眾收入中有很好的結合點,至少不會空置那麼多。同時,如果在壟斷的醫療教育方面做出讓步,社會保障系統及時全面跟進,完全可以釋放多方面的需求(消費)能力,經濟結構自然會得到改善和調整。時下,腳下這片土地的兩極分化問題是有目共睹的,實際就是因為社會分配不公問題,已經扼殺了絕大多數人的全面需求,顯得供應過剩。如何妥善解決這個問題,才是釋放社會真正需求的切入點。
故此,可以這麼說,「供給側」代表的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和魄力,需求側代表的是一種良知;「供給側」需要交給技術及管理人才完成,並需要一個過程;需求側,主要是掌握國家權力人的工作和職責,實際是一種權力自我讓渡,並不需要太長的時間段,這在眼下更迫切,操作好也會立竿見影,事半功倍。
五,國企走向
這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真正的起步,緣於在國際市場讓渡和國內體制權力讓渡下,包括鄉鎮企業,三資,外資,合資等非主流(非國企)社會資本及時跟進來完成的。如果把中國經濟的變遷比作一場戰爭,社會資本承擔的是正面戰場,而現在所彰顯的壟斷國企,恰恰是勝利之後,下山摘桃子,竊取了戰爭的成果。
國企是純粹的權力經濟,和市場經濟所必須的平等自由創新要求,背道而馳,是計畫經濟時代獨一無二的產物和標誌,既然公認中國經濟的變遷,緣於及時的引進並完善了市場經濟,那麼國企當是新時代下的負資產,是徹底改造對象,而非重新發展的方向。現實問題最多的是一切老工業基地,國企密佈的地方,相反這些地方倚老賣老,固守老思路,完全依靠國家輸血過日子,市場化改造緩慢,依然是社會最不穩定因素。
在這個方面,應該承認後來居上的上海,做得比較好,東北問題最多。目前存在的爭議,就在於是朝著市場化路子繼續改造,漸漸包容,還是維持原來模式的問題,所以,對待國企的問題,實質是市場派和社會維穩保守派之間的對決,是決定在社會經濟層面,未來真正的道路問題,多年來如此。相反,自由化經濟的蓬勃和更多老牌國企的僵化,顯然給出了正確的答案和道路,然而現在大有反方向一錘定音的態勢。所以必須拭目以待,並應該積極參與。
最近,多次聽到的高層「權威人士」對國企厚愛的話語,同時也可以察覺不同的聲音。有時候在思考,是不是國企的春天再度來臨?仔細一想,這是一廂情願的做法。一切支持偏愛,只是吃幾頓像樣的大餐而已,過後依然是捉襟見肘的日子,因為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隨著信息網際網路的完善,市場走向確定無疑,凱恩斯國家調控只是節點效應,真正讓世界經濟成熟的東西,還是一如既往的自由經濟理念,是市場自我調控。
發展國企,依靠國企是權力經濟需要,然任何一個國家的長久穩定及文明化路徑,必須是促成民權化的路子做保障,關鍵在於新型社會制度建立。倚重國企路子,實際是權力社會在經濟層面繼續推崇叢林法則,顯然山中都是老虎,但長期缺乏生態食物鏈,要麼就是老虎之間的廝殺,要麼就是餓死,道理就這麼簡單。
走市場化路子,必須按照市場規則出牌,一切經濟因素最終的命運,依然決定於與市場的吻合度,外力只能改變一時,不可能左右全過程。曾經中國國企倒閉,是市場經濟情況下必然的結局,至今還是負資產,如今欲圖再走國企天下,短期有失公平,擾亂市場經濟,長期是重新背包袱的做法。市場持久的力量,超越人為和權力激情,去年「股市保衛戰」就是例子,權力操作的結果,只能死得更快。同樣,對房地產,大家明白那是現實權力生存底線,然現在也是強弩之末,今天越賣命,明天越淒慘,只不過是苟延一天是一天而已,因為再強大的政府也遏制不了市場的力量,今天的經濟低迷,實際就是違背市場規律的結果。
更重要的,現實國企壟斷在中國形成非均衡經濟模式,給民間投資和民營企業的發展造成非正常競爭,導致發展和經營空間逼仄,形成了新問題,尚不能解決,此稱為權貴利益和經濟番鎮,如此大張旗鼓給國企吶喊,實際是製造新矛盾新問題。至於國企向來產權不明,獨吞自然和信貸財政資源,用高壟斷價格盤剝民眾,也是腐敗的蒼蠅、蚊子及老虎,是最大的溫床和糞坑——無需再次論述!
六,經濟手段
當然,今天的中國經濟,走到這一步,根本的原因在於體制與市場深化方面的不吻合,甚至是相沖,然這個問題只能通過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來解決。可以這麼說,一切經濟操作的手法,包括財政,信貸,貨幣,匯率政策都是一種微調,儘管有時候放大一種手段,會有山崩地裂的感覺,然最終都要趨於原態勢,任何根本性的問題都不能徹底解決,反過來加劇負面效應的急劇累積,所以施展的空間普遍不足。
這裡,刻意要說的是貨幣政策的枯竭性。多年大放水,實際把大額貨幣流在了與房地產相關的政府,開發商,銀行和下游建築材料領域,對於政府,個別權力尋租成了個人財富,在國內基本沉澱,或者流出國外。對於政府,不否認公益及公用投資一塊,但由此增加的財政供養人費用要佔相當比重,並把問題延續,成了不能剎車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死結。 至於開發商,趨同於權力尋租著模式,但也有血本無歸的人。
銀行這一塊,在高收益的同時,更有風險,房價走向,牽動它的每一根神經,然房地產,特別一線城市房價無休止的飆升,對他們已經不是好徵兆,所以惜貸和固守是根本心裏,這就造成非房地產行業流動性進一步收緊,錢荒問題更嚴重。客觀說,社會體制內金融流動性,已經發生恐慌性惡性循環,導致以金融資本運作的層面無所顧忌,然總體社會利潤遞減,也會崩盤,所以跑路問題成了常態。
至於與建築相關的行業,實際是人為持續讓房地產發熱,特別權力自保的背書,讓這種投資極速膨脹,今天的產能過剩和就業綁架局面,就是因此而起,所以它的存在必須有充足的貨幣,社會之危機更多在這一方面,然受總源頭房地產供應結構逆轉的影響,這一塊也呈風雨飄搖之勢。
綜合多方面因素,貨幣增量對維持房地產穩定和經濟的繁榮完成成效應邊際遞減,愈發行或者擴大信貸,造成普遍性通脹無可避免,更會加劇產業結構畸形和兩極分化,今年一季度大放水的結果就是例證。其實在西方市場成熟主流國家,一再是把貨幣手段作為促進經濟平衡手段的,這樣一個方法,現在可以說是如老化的發動機,只有響聲,缺乏動力。
財政政策,實際是強力推動,必然是突出政府主體位置,應該說這是解決一時權益,因為其所涉及的項目屬於長期投資,不具備流動性,一旦增加,或者佔據主體地位,必然擠兌市場流動性一塊,而現實最具問題的是流動性活力不夠,形成僵化局面,在目前狀況下,財政支出加大,形成的局面是首先,稅賦加大,恰恰啟動民間經濟活動,減稅是根本出路。其次,加大赤字,這實質是變相擴大信貸和放水,加劇通脹。第三,現實社會架構,特別在低迷的環境下,一切財政支出都是曾經權貴的盛宴,並不能惠及最需要通過轉移支付生存壯大的基層經濟元素和民眾。第四,財政政策多運用於鐵公基,真正需要調整的鋼筋水泥過剩品得到維繫,嚴重沖淡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五,但凡財政投資每深入一步,客觀上都是壟斷加劇的過程,民營經濟發展空間更加逼仄。
至於匯率,股市,債券都是順應大市場經濟,相應形成的東西,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貼近經濟層面,過分人為操作,或者喧賓奪主,超越真實經濟層面,都會適得其反,現實國內貨幣發行無節制,對外匯率又嚴格管控,形成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嚴重挫傷出口,對待股市的態度,西方數百年的歷史,也沒有發生過去年那樣的烏龍鬧劇,特別宣傳方面的忽悠,在西方都會是嚴重的政治危機。
說來說去,中國經濟的問題就是對外如何加入國際市場循環,對內如何釋放消費空間的問題,關於加入國際市場循環,基本的條件就是契約精神和獨立市場地位問題。顯然,在先權為主的條件下,這些是會員必須遵守的東西,嚴重衝擊社會架構基礎,特別把一般性契約,改裝成壟斷利潤工具,比如藉助世界資本市場放開,所形成的保護措施,形成強大的壟斷利益鏈條,如石油、菸草、電訊、交通、教育、出版,所以一個國家都成了對內盤剝民眾的權貴盛宴,特別是通過房地產,掠奪的不僅是今天的財富,更是嚴重透支未來,所以國內市場根本難以全面啟動。
對外因為不遵守契約,又遭致封殺圍堵,只能窩裡橫,這樣就不可能形成協調宏大的市場經濟藍圖,而是出現諸如前面所說的數據難堪、作假、經濟結構畸形,爆發新的土地革命,包括自出心裁的「供給側」,包括一貫有積極作用的財政,信貸等經濟手法,但都會曇花一現,最後不了了之。回歸國企地位,是逆世界潮流,只能加劇社會不公平。故只能說,現實的一切,包括系統腐敗和高壓下的不作為,特別經濟層面的滯脹,都是既存體制下必然要發作的,維持最後的辦法就是暴力維穩和輿論鉗制。其實,在一個開放的社會,一切手法最終都是徒勞,體制自身已經逼到了牆角,所以真正的中國夢,是如何華麗轉身,絕不是現實利益團隊萬歲和國企再走入春天的故事……(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