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富不過三代」,完整的說法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意思是說,富貴浮華,轉瞬即逝。
追根尋源,《論語·季氏》中記載,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說:「天下有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天子作決定;天下無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諸侯作決定。由諸侯作決定,大概傳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大夫作決定,傳五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卿、大夫的家臣來掌握國家的命運,傳上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天下有道,國家政權不會落在大夫手裡。天下有道,黎民百姓就不議論朝政了。」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孔子說:「魯國失去國家政權已經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之手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
三桓:即魯國的「三卿」:季孫氏,叔孫氏,孟孫(即仲孫)氏。
這三家一直掌握魯國政權,到魯定公時,曾出現「陪臣執國命」( 所謂「陪臣」,簡而言之就是臣子的臣子。)的局面,三桓勢力一度衰弱。因這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代,故稱「三桓」。
公元前608年,魯文公死,大夫東門遂(襄仲)殺嫡長子子赤而立宣公,掌握了魯國政權。宣公死,政權實際上落在季氏手中。到孔子說這段話時,已又經魯成公、魯襄公、魯昭公,到魯定公,共五代。
公元前591年,魯宣公死,季文子驅逐了東門氏,此後,由季氏為正卿,掌握了魯國政權。從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到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為四代。
孔子因此告訴冉有、子路,依據歷史規律和富貴不過五代的道理,三桓的子孫——就是季家三兄弟的問題,馬上要出來了,不必等到出兵去打別人(季氏將要討伐顓臾),本身就要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