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首次發現 明代宮殿建築群遺蹟(圖)



故宮首次發現,明代宮殿建築群遺蹟。(網路圖片)

故宮紫禁城內首次發現明代大型宮殿建築的牆基和建築基槽遺蹟。專家現場勘察後認為,這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技術、瞭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據介紹,這是考古學家對慈寧宮廣場長信門西北側、基建勘探坑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的一處明代早期的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在東西向寬2.5米、南北向長5.4米的探坑內,考古工作者在距地表深0.3米以下,發現整個慈寧宮區域、大面積存在明代後期的磚鋪地面、和厚約0.3米的夯土層。

在探坑南壁上可以看到明後期的夯土層下為殘存20層、殘高2.8米的磚砌牆基。牆基的北側是起加固作用的厚約2.8米的15層夯土夯磚層。牆基的底部是生土上直接下挖的斗型基槽。

在探坑底部北側距牆基約3米、距地表深約4.4米的基槽內發現東西向4根木質地釘(豎樁),地釘之上為東西向一組排木和南北向一組排木(臥樁)組成的樁承臺。樁承臺向南延伸在牆基之下,樁承臺周邊基槽內夯筑厚約0.8米的碎磚層,使整個牆基更為堅實牢固。

據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介紹,此處大體量牆基在層位關係、施工工藝、出土遺物等方面,與慈寧宮花園東側發現的明代早期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為明早期,廢棄年代為明後期。

雖然這段牆基的東西向長度和南北向寬度目前暫不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其與南側約60米的慈寧宮花園東院明早期大型宮殿基礎在功能上有密切關係,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宮廷分區功能的大型牆基。

專家現場勘察後認為,宮殿牆體基槽底部的黃沙層和含有青灰色有機物的生土層、是距今3萬年至5000年前,後海、北海至中南海一線古高粱河道的自然遺存。他們認為這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技術、瞭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責任編輯:蘇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