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投資環境惡化,資本蜂擁出國(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6月11日訊】近幾年,中國對外投資增長極快,2015年,中國海外投資總額為1231.2億美元,2016年才到4月中旬,中國海外投資就高達1100億美元。外界評論多以為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成功實施,卻忽視了因中國經濟高度貨幣化,資產嚴重泡沫化,投資實業已經無利可圖。對於外資來說,中國已不再是投資天堂;對於中國資本來說,與其說他們是向外尋找利潤高地,還不如說是尋求安全。
中國本土:實業投資無利可圖,投機領域風險太高
據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發表的數據分析,今年一季度民間投資第一次大幅度下滑至5.7%(社會總投資增速為10.7%)。該分析還指出兩點:一、本輪「投資復甦」主要是政府財政預算資金和銀行貸款,即政府投資,民企的自籌資金反而出現萎縮,一段時間以來「國進民退」的投資格局因此進一步凸顯;二、這輪「投資復甦」唱的仍然是同一首歌,首先是基礎設施投資增加,其次是房地產市場銷售的復甦帶來了房地產投資及一部分上下游產業投資反彈。
將上財數據分析的話用大白話總結,即:中國仍然在用超發貨幣拉動經濟,而這些氾濫的流動性仍然進入了房地產這個池子。這是從2009年開始形成的資本流向定勢。從那年開始,中國成了世界上第一印鈔機,央行行長周小川為了應付流動性過剩這一中國金融的洪澇災害,提出了「池子理論」,將房市、股市稱之為儲藏貨幣的池子,也算是承認了濫發的貨幣根本不進實體經濟這一事實。
貨幣不流進實體經濟,是因為實業投資效益低下,這也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老毛病了。2014年8月,《福布斯》雜誌發表《中國經濟40年繁榮的終結》(The End Of China’s Four-Decade Economic Cycle),文章引述了《中國褐皮書國際》的一個觀察結論,中國信貸需求史無前例的疲軟。褐皮書作者調查2200家公司的結果是:2014年第2季度,中國金融機構曾打開信貸閘門。6、7兩個月共投放了約1.9萬億元新增貸款,社會融資也在增加;但由於缺乏有前途的機會,這些公司都未申請多少新信貸。迎合私人小企業的影子銀行不得不將利率降到比國有銀行還低,以吸引客戶。
兩年前的褐皮書與近日的上財數據分析反映的是同一事實: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對投資回報率的敏感度完全不一樣。投資回報率下降,民營企業會減少貸款。但不需受資產回報約束、有政府兜底的國企卻繼續借貸。貨幣政策本是調整經濟結構的輔助工具,未料兩年過去,中國經濟結構毫無改變,貨幣投放仍在加速,但資金仍然不進入實體經濟,直接推動了資產通脹,使得實體資本投資回報率預期急劇走壞。
這種政策必然導向一個結果:沒有償債風險的國有企業繼續依靠借貸在國內做無效投資,而民營資本開始向外發展,最高目標是為資本尋求利潤高地,最低目標是避險。
投資馬車奔異國,民營馬兒跑得快
過去20多年,投資是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而投資這駕馬車有三匹馬拉套,即政府投資、外資、民企。且看這三匹馬的現狀如何。
中國國企在海外投資中一直佔主導地位,雖然據說虧損高達九成,但至2015年仍然佔中國海外投資的58%左右。國企投資海外,是中國政府為解決資源對外高度依賴,出於戰略考慮的一種投資布局。
自2009年以來,絕大多數在華外資不斷減員、撤資和關廠。從2008年至2012年,東莞有7.2萬家企業被關閉。2014年,有不低於4000家企業關門;2015年10月份,2000多家台資企業大舉撤離東莞,500萬工人被逼離開。儘管外資企業撤離的方式各種各樣,但撤離的原因只有一個,即在中國辦廠已經無利可圖。前些時,美國在華商會與歐盟在華商會發布報告,抱怨中國投資環境惡化。比如美國抱怨中國設門檻擠壓美國在華企業,這些「門檻」包括中國政府針對外資公司展開一連串調查,並推出限制海外技術使用的國家安全法,使外資信心嚴重受挫。兩個報告都列舉了一大串數據說明這種悲觀情緒。彷彿為了佐證這些抱怨的真實性,在五月的最後兩天,五家全球富有盛名的製造企業同時宣布撤資或退出中國,其中包括全球最大手機金屬外殼加工商及成通訊、倫敦奧運吉祥物製造商東莞鑫達、江蘇鹽城著名德資企業黛安芬、飛利浦照明全資子公司飛利浦燈飾製造(深圳)有限公司。
中國民營資本也紛紛到海外謀求發展,尋求利潤高地。2011年,民營企業還只佔中國對外投資的11%,到2015年,這一比例已經上升至41.2%。但是,只要看看其投資領域與投資國別,就會明白民企資本遠赴海外,主要目的是避險而非實業投資。
戴德梁行在《中國對外投資市場報告——2015年回顧》提供的數據是:中國海外地產總投資額在2015年增長41.5%,達213.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馬來西亞吸收了最多來自中國的土地開發投資資金,總金額約為25.2億美元,隨後是香港、美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今年4月,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與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聯合發布2016年「新鄰居」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中資美國企業的數量超過1900家,遍佈美國435個國會選區中的362個,直接雇佣大約9萬名全職美國員工。就投資領域而言,吸引中國資本的主要有房地產、金融、科技、影視娛樂產業、能源等。
榮鼎報告沒有指出的是:這些投資當中,有大量是EB-5投資移民項目。比如2014年推出的一個紐約觀景摩天輪項目,籌資總額是3.8億美元,由幾百位中國投資者組合完成。這些中國投資者比較幸運,因為EB-5投資移民項目不少是騙局。2013年,美籍印度人塞思偽造文件,通過虛假宣傳欺騙了250多位主要來自中國的投資者,讓他們投資位於芝加哥的一個總額1.47億美元的賓館與會議中心開發項目,後來才發現這個項目是虛構的。
民企海外投資目的:移民尋求安全之地
簡括上述三個因素:一、中國的投資環境惡化、實業投資收益下降;二、中國海外投資中,地產投資仍居重要位置;三、吸引中國資本最多是美國,而在美投資中有不少是EB-5投資移民項目——比如2015年截至財年第三季度,美國移民局共批准EB-5申請6498份,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國人獲得——可以推想,中國資本外流的真正目的是避險。
如果認為以上三點還不夠有力,那麼剛發布的一條消息可作為佐證:5月份中國從香港進口同比增加242%。熟知中國洗錢套路的人都知道,這叫做虛構進出口業務向海外轉移資產。
向外轉移資產,勢必導致外匯市場大失血,並讓外匯市場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火藥庫存。考慮到這點,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中國政府還要鼓勵對外投資?
中國政府當然不想民營資本這樣大規模外流,金融行業的決策層當然明白外匯儲備迅速流失,會導致股市、債券、房地產、信託、私募基金等各大市場之間的風險互相傳染,疊加,並增大中國金融領域的風險。
但有幾個原因卻使中國政府沒法限制:一,中國還在努力吸引外資,不能擺出一副「只許你的錢進來,不許我的錢出去」的不講道理的嘴臉;二,真正有大筆資金要轉移的人,就是中共自家內部人及與之有關連者。因此,不到危險關頭,決策者只能在其他方面加以限制,比如籌劃徵收托賓稅平抑資本市場波動,防範金融風險等。
綜上所述,中國投資馬車奔向世界,不再為中國經濟拉套,並非中外媒體認定的那樣風光。於中國政府而言,「走出去」戰略後面,其實隱藏著幾分苦澀、幾分無奈。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