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舞妓到妃子,奇女杜秋娘跌宕人生。(網路圖片)
杜秋娘原是間州人,也就是現在的江蘇鎮江。雖出身微賤,卻獨稟天地之靈秀,出落得美慧無雙,不僅佔盡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還會寫詩填詞作曲。
杜秋娘是當地才貌雙全的歌舞妓,曾風靡了江南一帶艷名遠播,她十五歲時,被鎮海節度使李錡一擲千金買了來,納入府中充任歌舞姬。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學一些現成的歌舞,為主人表演取樂;杜秋娘卻不甘埋沒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她自寫自譜了一曲「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翻譯來是說: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她自寫自譜了一曲「金縷衣」。(網路圖片)
貧妓成貴婦 贏得將軍心
在一次李錡的家宴上,聲情並茂地演唱了給李錡聽。驕橫深沉的李錡,割據自雄,正如老而能飯的廉頗,尚有一副壯心不已的氣概。他在歌曲的旖旎風光中,聽出了動人的勸誡意味。人生苦短,寸金難買寸光陰,人生最重要的莫過於惜時,惜緣。他已嘗遍人間百味,自詡深沉老練,這初涉風塵的小女子,竟懂他的心事。
很快,芙蓉如面的秋娘便得到李錡的垂憐,收為妾室,結成一對忘年的愛侶。李錡把握時光,折下這株名花,算是不辜負美人。
這時唐德宗駕崩,李誦繼位為順宗,順宗因病體不支,在位僅八個月就禪位給兒子李純,是為唐憲宗。唐憲宗年輕氣盛,一登基就決心扭轉國內藩鎮割踞的離散形勢,因而採取強制手段,試圖削減節度使的權利。身為節度使的李錡為之大為不滿,依仗手中的兵力,舉兵反叛朝廷,在朝廷大軍的鎮壓下,叛亂很快平息,李錡也在戰亂中被殺。納秋娘才一年便密謀叛亂,失敗後,和兒子一起被腰斬,終年六十七歲,終究辜負美人的心意。
杜秋娘隨之被收入宮中為奴,仍以歌舞為業。憲宗聽聞佳人之名,特意召她表演。經歷過大起大落的她,已無心去譜曲編舞,只是把昔日的《金縷衣》再次搬上舞臺。去年唱金縷,她以當紅歌伎的身份證明才藝之高;今年再唱金縷,一介叛軍家屬的戴罪之身,隨時有株連喪命的危險,秋娘只想珍惜活著的每一寸光陰,不問過去,也不想將來。
杜秋娘被封為秋妃。(網路圖片)
命運轉 封「秋妃」
唐憲宗李純這時倒正是青春「少年時」,曲中那種熱烈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他。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艷而雅潔,氣韻在眾佳麗中獨高一格,不禁為之心動;況且此曲還是由她親自創作,才情也不一般。不久,杜秋娘被封為秋妃。
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憲宗寵愛,她的一笑一言,一舉一動,都別有風韻,令年輕的憲宗為之沉醉。春暖花開時,他們雙雙徜徉於山媚水涯;秋月皎潔時,又對對泛舟高歌於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時,共同調教鸚鵡學念宮詩;冷雨淒淒的夜晚,同坐燈下對奕直至夜半。期間情深意摯,頗似當年楊貴妃與唐玄宗的翻版。然而,比起縱情放蕩的楊貴妃,杜秋娘又高一籌,她不僅與憲宗同享人間歡樂,而且還不著痕跡參與了一些軍國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為皇夫分憂解勞。
唐憲宗執政之初,由於鋒芒凌利,對藩鎮採取強壓手段,引起藩鎮紛紛的不滿。後來番邦犬戎侵犯大唐邊境,憲宗對藩鎮施以寬柔政策,不但抵禦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興。憲宗之所以能及時轉變態度,除了大臣的建議外,重要的還是靠秋娘枕邊風的吹拂,她以一顆女性的柔愛之心,感化著鋒芒畢露的唐憲宗。
國家太平後,手下有大臣勸諫唐憲宗用嚴刑厲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動亂,這建議頗合憲宗的性格;但秋娘聞言則說:「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豈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見識深遠,入情入理,讓唐憲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見,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在唐憲宗身邊,似乎既是愛妃、玩伴,又是秘書,幾乎佔居了憲宗的整個身心,使憲宗對其他佳麗無以復顧。當國家逐漸平定昌盛之後,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勸唐憲宗可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後宮,他說:「天下已平,陛下宜為樂。」
唐憲宗此時還不到三十歲,而憲宗則自得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憶詩’,歷述佳人的行、坐、飲、歌、書、博、顰、笑、眠、妝之美態,今在秋妃身上—一可見,我還求什麼?」自古女子的命運多掌握在別人手中,而出身微賤的杜秋娘,卻敢於憑著自己的才智向命運挑戰,博得了一段輝煌的歷程。以金線製成的華麗衣裳。
秋娘「賜歸故鄉」。(網路圖片)
天有不測 秋娘「賜歸故鄉」
元和十五年,憲宗突然駕崩,太子匆匆繼位,即唐穆宗。出於對秋娘的敬重和信任,穆宗派她做小皇子的傅姆,負責起居、教育等。秋娘沒有子嗣,一腔母愛都傾注到皇子身上,任勞任怨。自憲宗後,大唐陷入動盪的危機,皇帝頻繁更換,朝政大權落入一幫權臣和宦官手中。小皇子起初被封為漳王,後因政治的明爭暗鬥,被貶為庶民,秋娘也不得不「賜歸故鄉」。
這時的秋娘已是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她擁有過女子最艷羨的美麗人生,此時也倍嘗晚景淒涼的蕭索。晚唐詩人杜牧路過她家鄉,邂逅了繁華褪去、無依無靠的她。他為她寫詩作傳,名曰《杜秋娘詩》,把她始於絢爛、歸於寂寞的事跡記錄下來。回憶她年輕的容貌時,他讚嘆膚白如脂,「不勞朱粉施」;寫她的歌舞,杜牧用「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表達無限神往。現在秋娘年華老去,門前冷落,他憐她「歸來四鄰改」;沒有積蓄,為了趕製冬衣竟要「夜借鄰人機」。
有人說,杜牧的《杜秋娘詩》可與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但杜秋娘比琵琶女幸運許多,在史上留下名姓,廳堂、後宮都曾有她歌舞的倩影。《金縷衣》這支意象穠麗卻意味深長的小詩得以成為《唐詩三百首》中的壓軸詩,《金縷衣》也隨著主唱的兩番奇遇,成為傳唱於坊間宮廷的名曲,流傳至今。
自與杜牧的意外相會之後,秋娘再沒有事跡留下。她綻放過,絢爛過,也珍惜過,葉落歸根時,她也能微笑著回憶少年往事。她的一生,無怨無悔,更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