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老照片。(網路圖片)
明清兩代二十四個皇帝先後居住過的北京故宮,好似一部厚重的大百科全書。那皇上冬季咋取暖呢?
我國北方,冬季漫長而又寒冷。有氣象資料顯示,清朝時,一年內北京約有一百五十餘天是寒冷天氣,最冷時氣溫可達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在那個沒有暖氣,沒有電熱毯,沒有保暖衣、羽絨服,更沒有空調的時代,生活在紫禁城裡的皇上及他的嬪妃、皇子皇孫以及大量的宮女、太監,又是如何度過那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季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的建築師們匠心獨具,他們在建築上採取了科學的設計,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裡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下面,形成了「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
明清兩代的皇宮,冬季大多是燒炭取暖。為此,宮裡專門設置了負責冬季「供暖」事務的機構。如惜薪司,就是專管供應皇宮內薪炭的。明代時,這些機構的官員可以直達皇帝御前奏事,是比較有地位的,著「近侍牌子」之稱。清代時,皇宮內設有三個機構負責冬季「供暖」事務,連點火燒炕都有專人負責、專人管理。這三個機構的太監,冬季裡的活兒可不輕鬆,就拿柴炭處管柴炭的存儲和分發的太監來說,紫禁城內人數那麼多,整個冬季所需木炭自然不少。有資料顯示,清代乾隆年間,宮內每日供應木炭的標準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貴妃九十斤,貴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孫十斤。而且,為了不污染室內空氣,柴炭處還得準備那種火力旺、耐燒且無煙無味的優質木炭。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詩中,曾較為詳細地記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況及其感受。詩曰:
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
皓月懸長空,朔風瓢碎霜。
垂帘在氍毹,紅燭明塗堂。
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
敲詩不覺冷,漏永夜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