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曾寫下「月子彎彎照幾州……得休休處且休休。」道訴沉痛。(圖片來源:Pixabay)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年),南宋詩人楊萬里在長江乘船夜航途經京口(今江蘇鎮江)時,聽到拉縴船夫唱一首勞動號子:
張歌歌(哥哥),李歌歌,大家著力一齊拖。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彎彎照幾州。
其聲淒婉,一唱眾和。(「休休」有多種解釋,這裡或可當「咻咻」噓氣感嘆聲理解。)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歌《月子彎彎照九州》在當時流傳的廣泛程度,它的音調已經融化在勞動號子之中,成為生活在社會底層勞動大眾從心底裡發出的悲苦吶喊。
楊萬里受了啟發,寫就《竹枝歌》七首,其中一首云:
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處且休休。
面對半壁江山已失的現實(淮河以北全部割讓給金人了),詩人心中的深哀劇痛可想而知,他一方面肯定了「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是當時現實生活的真切寫照,一方面又無限憤慨地指出:「(大好河山淪喪)愁煞了人,但是關月亮什麼事?該咻咻噓氣時就得咻咻發聲痛斥時弊。」
很顯然,他的矛頭直指屈辱的南宋小朝廷,認為老百姓的苦難與月無關,而是來自於統治者的昏庸無道。
不久,他就棄官返鄉,態度非常堅決。
吳歌《月子彎彎照九州》,後為蘇南說唱音樂「彈詞」所吸收,稱為「山歌調」。南宋和明清時代諸多著錄,如趙彥衛的《雲麓漫抄》、葉盛的《水東日記》、馮夢龍的《山歌集》、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余》、王世貞的《弇州四部稿》等,也都頻頻收錄;傳統的蘇州彈詞演出,更常常將其作為插曲運用。
因為是口耳相傳,記憶有誤,或經過人們增刪加工,或因人因事而搬用,出現了一些不相同的版本,有的改動較大,旨趣大異,如: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團圓聚,幾家流落在外頭。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人歡樂幾人愁,幾人高樓行好酒,幾人飄蓬在街頭。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人快活幾人愁,幾人羅帳哀哀哭,幾人歌唱上高樓。
月兒彎彎照九州,翻天風浪使人愁,白天搖船夜補網,苦難日子幾時休。
月兒彎彎照九州,他人安逸惟我愁,痛悔當年賭場混,一生幸福水裡丟。
月兒彎彎照九州,人生苦樂自尋求,一分勤力一分酬,生活有著不用愁。
民歌是時代的鏡子,是億萬心扉的共振。《月兒彎彎照九州》表達人們生活中的真切感受,曲調樸實自然,具有口語化的特點,一唱三嘆,頗能挑動人們神經的敏感,故能長期在民間輾轉流傳,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