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常有的排隊掛號的人群(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3月17日訊】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鐘南山在兩會上指出,中國公立醫院的改革正走向死胡同,醫務人員利益受損,集體沉默已從醫改的主力軍,被迫成為「阻力軍」。鐘南山呼籲由政府掏腰包為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提供合理的薪酬,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改善醫患關係,解決看病難、看病貴。
鐘南山建議國家財政在醫療衛生的投入由目前佔GDP的5.5%增加到6.5%。「由政府負責全部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的收入,約需要增加GDP的1%,這個投入是合理的。」鐘南山指出,中國醫療投入比率遠遠低於國際水平,甚至低於阿富汗、巴基斯坦。正是由於過去多年財政投入不足,中國醫院靠市場化運營,逐利性明顯,導致以藥養醫,大醫院人滿為患,加劇醫患矛盾。
以醫生收入為例說,中國大醫院醫生的收入只有兩成來自政府,其他八成是靠擴大病床、多看病人,增加檢查費等市場化途徑獲得。市場化壓力下,如何創收就成了醫院院長首要操心的問題。鐘南山無奈地說:「中國的院長們碰在一起,考慮的是醫院的收入問題,而國外的院長碰到一起談論的是開展了什麼新技術,取得了什麼成就。」
鐘南山強調,醫改的核心是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從政府那裡拿錢來,表面上看起來是大鍋飯,但實際上解除了以藥補醫,分解收費,不必要的檢查、藥物等等,這些不合理收費都是有意無意來自這個引導。」「如果中國的公立醫院一心想著掙錢,中國的醫學事業還怎麼發展?」
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說起來很容易但推動卻很難。去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深改組第11次會議,在會上,習近平特別強調要破除公立醫院的逐利機制,把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著力解決好群眾看病就醫的問題。習近平親自上陣抓醫改,意味著改變公立醫院的逐利機制太難太難了!毫無疑問,只有破除公立醫院的逐利機制,折騰了數年的醫改才能走出死胡同。
前不久,一女孩在北京看病怒斥醫院號販子的視頻曝光,引發社會各界廣泛熱議,女孩控訴醫院與黃牛裡應外合,排第二也挂不了號,將300元的掛號費炒到4500元,害得她從外地趕來排了一天隊都沒有掛到號。這種醜陋的現象,在北京乃至各大城市的大醫院早己成為常態,有關主管部門也很清楚,只是視而不見。
公立醫院在制度設計上採取的是這種背離人性的做法,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地下市場」活躍,導致與公立醫療體系對應的分配法則「排隊」失靈。所謂的「公立」,這時已經名不副實,成了四不像。「公立」在現實中的破產,也導致了黃牛的活躍。
目前的醫療體系非公立也非市場,在這種體系中,信息不透明,病人在正常的支出外不得不額外再支付費用,比如高額掛號費、紅包等,而所謂名醫又可以兩頭獲利,既佔有公立醫院之便,又利用黑市為自己撈取利益,托關係,找後門等各種腐敗在公立醫院氾濫成災。
牽動千家萬戶的醫改搞到現在,公立醫院掙錢的機制並沒有任何改變,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依然如故。也就是說,聲勢浩大的醫改只聞雷聲響不見雨下來。北京大學李玲教授在一個醫改研討會上指出:根據各方調研和公開的數據,醫療費用從2008年的1.2萬億,2014年增加到3.6萬億,醫療費用增長遠超GDP的增長,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一直沒有緩解,醫改完全偏離了正常的運行軌道。
幾乎每年「兩會」召開期間,醫改這一事涉全民的話題都會成為代表委員討論的熱點,新醫改實施6年來,整體環境與醫改目標並不一致,在為人民幣服務的背景下,要扭轉醫院的趨利機制,確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衛生部主要官員也坦言:醫療衛生機構這種「趨利」機制不改變,未來中國醫生可能徹底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做好醫療服務,也不知道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良心和良知。
人們或許還在留戀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公立醫院,改革開放後,由於財政吃緊,於是部隊經商、教育收費,醫院掙錢,讓醫院掙錢緩解財政困難本是一個短期政策,沒想到變成了長期政策,就像當初高速公路收費還貸一樣,貸款還清了,收費的機制卻延續下來。當醫院和醫生都淪為收費機器,中國醫院和醫生的性質就完全改變了。
「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研究課題的參與者之一、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曾指出,正是由於中國在醫療衛生領域利用了市場化機制,才導致現有衛生資源分配嚴重不公,使得處於高端的城市大醫院發展越來越快,而低端機構,尤其是農村鄉鎮醫院、城市社區醫院等逐步萎縮,甚至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
中國過往的醫改,最大的成果也可以說最大的悲哀,就是幫助政府卸下了所謂的財政包袱,而公共醫療衛生支出本該是財政的應盡責任,但中囯公共醫療衛生支出與經濟發展極不成比例,以2000年為例,發達國家財政負擔了全國醫療衛生總費用的73%,新興國家財政負擔了70%,最不發達國家財政負擔了59.3%,其他發展中國家財政負擔了57.2%,而中國財政只負擔了39.4%。
從1980年到2003年之間,中囯個人醫療衛生支出比例從21.2%急劇上升到55.5%,甚至在2001年以後超過了60%,中國政府對公共醫療衛生的投入明顯低於全球絕大多數國家,並且呈歷年下降趨勢。更為嚴重的是,這麼少的公共醫療衛生投入大多也只是用在了公務員身上。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曾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健康產業論壇上披露,中國每年上千億醫療衛生支出,80%都花在了黨政幹部身上。2006年,中央財政投入公共衛生經費1190億元,其中的952億元,用在了850萬黨政幹部身上,另外13億人只分享了區區的238億元。
「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是中國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做出的戰略規劃和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這是2000年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納入了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規劃。2000年,中國提前實現了GDP翻兩番的總體小康目標,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離我們卻越來越遠!
是什麼原因導致醫改走不出死胡同?最初的醫改本是為了減輕政府在公共衛生方面的財政負擔,所以醫改是為了實現財政減負的目標,醫改並不是為瞭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也就是說,所謂醫改,是政府的方向錯了,目標當然也就跟著錯了,一旦醫改的目標不是為人民服務,這樣的醫改理所當然會遭到人民的唾棄和反對。
醫改搞到現在,政府、醫院、醫生、藥商、病人、醫藥代表都不滿意。似乎大家都是受害者沒有贏家,也就是說,不僅病人是受害者,涉及到的每一方,都把自己說成是受害者。其實醫改很簡單,預防、看病、吃藥、報銷,如果政府下定決心,願意為人民服務,就完全可以做好。如果不改變公立醫院的掙錢機制,所謂的醫改只有死路一條,只會加速惡化醫患關係,使老百姓看病更貴看病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