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各界人士拜謁中山陵。(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3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黎紫曦綜合報導)3月12日是孫中山逝世91週年,北京各界人士會聚中山堂,在孫中山像前肅立、致靜默禮、獻花籃、行三鞠躬禮,以示緬懷。
中共官方媒體報導,日前北京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行了孫中山逝世91週年的紀念儀式。紀念儀式由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齊續春主持。
出席儀式的人員包括:羅富和、馬培華、劉曉峰、何魯麗、周鐵農、張克輝、張懷西以及中共人大、中共政協、中共統戰部、民革中央、北京市等方面的負責人,以及部分在京參加中共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代表、委員等。
與此同時,江蘇省社會各界人士亦前住南京中山陵出席拜謁儀式。
「孫中山不僅領導了推翻帝制的革命,更開創了中國的民主進程,對中國的影響綿延至今。」南京大學學生楊桀宇表示,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謁陵心裏感觸良多。
社會各界人士拜謁中山陵。(網路圖片)
江蘇省和南京市主要負責人,以及民主黨派人士等近百人亦參加了謁陵儀式。他們從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坊出發,登上陵頂祭堂。在其像前,人們肅立、致靜默禮、敬獻花籃、行三鞠躬禮。之後,各界人士繞靈寢一週,以示緬懷孫中山的不朽功績。
社會各界人士拜謁中山陵。(網路圖片)
民革江蘇省委副主委殷志強表示,今年將舉辦相關學術研討會,聯合出版社出版《孫中山全集》、《孫中山研究集成》,以兩岸歷史學者為主體共享史料、共寫史書。
孫中山生前以推翻滿清為志,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作為建國理想。1924年,孫中山在生前最後一次演講中說,「如果能把三民主義詳細來讀過,詳細來瞭解,那麼,諸君就懂得怎麼樣來立志救中國。」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積勞成疾,於北京病逝,臨終前仍喊著「和平」、「奮鬥」、「救中國」,他的政治遺囑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兩岸敬仰孫中山 三民主義救中國
(網路圖片)
事實上,孫中山是唯一一位受到兩岸民眾共同敬仰的領袖。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政治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創黨人。孫中山名文,號逸仙,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人。孫中山14歲時隨母兄赴檀香山,首度接觸西方文明及基督教義,開闊了心胸與眼界,年輕時於香港習醫,常與楊鶴齡、陳少白、尤列等人暢談革命,人稱四大寇,1892年以第一名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訂立1912年為民國元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開國之日,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書」中強調,「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1912年1月11日,各省代表會議通過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為綱領,以南京為臨時首都,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召開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時提出,中國命名為「中華民國」,同時強調中華民國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礎上。自1912年成立後簡稱「中國」,在外交上則以「華」自稱。
他終身對推翻專制、維護共和,以及建立民國做出偉大貢獻,因此,國民政府於1940年4月通令全國,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1949年政府遷往臺灣地區後,當時任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延續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建國理想,中華民國稱號亦未改動。
而毛澤東帶領的共產黨組織則在1949年建政後,將中國大陸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將原本的青天白日旗改為「五星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