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改革令中共當局面臨重大抉擇。(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3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近期,中國各項宏觀經濟數據再次下行,顯示實體經濟陷入危機,李克強在日前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承認,今年經濟將會更難。中國此輪經濟減速主要是結構性和體制性而非週期性和外部性造成的,中共當局去年提出「供給側改革」,這令中國經濟處在新舊經濟體系更替之際,而體制內利益難破除,成為改革最大的阻力。
宏觀經濟數據再次下行 李克強稱今年很難
中國2月份進出口數據於日前公布,創7年來最大降幅。2月份中國出口以美元計價為126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5.4%,創2009年5月以來最大降幅。1月份和2月份中國出口累積下跌17.8%。
出口下降反映出製造業缺乏競爭力,而製造業乏力直接影響到服務業和就業情況。這加劇了人們對於中國可能比預期更快地拖緩世界經濟的擔憂,世界銀行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說,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影響世界經濟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中國房地產泡沫在繼續膨脹,而實體經濟卻表現疲弱,當大量信貸資源投向房地產的時候,實體經濟將嚴重「失血」。殘酷的現實是,上市公司一年利潤甚至一年營業收入也無力買一套一線城市的房產。
在中共政府「兩會」上李克強做了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坦承,2016年中國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嚴峻。今年GDP增速目標設在6.5%-7%的區間,回顧歷年的GDP增長目標,這是自1995年來首次設置區間目標,十分罕見。
結構性和體制性是導致中國經濟下滑的原因
去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供給側改革」一詞。他說:「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3月10日,大陸國泰君安證券宏觀分析師任澤平撰文表示,可以廣泛地觀察到,中國大陸此輪經濟減速主要是結構性和體制性而非週期性和外部性造成的。更為重要的是,體制性因素阻礙了結構性出清,固化了原有經濟結構,產能過剩企業淪為「殭屍企業」,只刺激不改革實際上是延緩舊增長模式出清和鼓勵加槓桿,是走向金融危機的節奏。
刺激多、改革少,舊增長模式拒絕退出,隱性擔保氾濫導致資金錯配,形成三大資金黑洞(即舊增長模式的鐵三角: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和產能過剩的國企),醞釀著金融風險和隱性失業。
中國經濟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公共政策正面臨重大抉擇。敗,則落入漫長與黑暗的經濟低迷時期。堅持經濟改革,將迎來曙光;繼續刺激,則加速危機。任澤平認為,習近平當局展現了推動改革的決心,這是一場自由市場經濟對計畫經濟的最後一戰。
體制內利益難破成改革最大阻力
有機構分析了去年中共政府發起的113項關鍵改革,發現其中只有23項正在所謂的發展中,其它多數都在緩慢推行,還有一些完全停滯不前。
海內外的觀察人士都指出,中國的改革努力並不像人們希望的那樣進展迅速。這阻礙了國際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也減少了國內公司的機會。早些時候,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公司警告稱,中國正試著同時解決一切問題,但不大可能成功地在改革經濟結構的同時促進經濟增長,還維持穩定,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衝突。現在穆迪公司已經將其對中國經濟前景的評估降低到了「負面」。
中國的經濟改革正面臨各省市區、國企負責人、仍有影響力的退休黨政領導人以及一些部門的抵制。因為中共當局試圖推動的改革,這種轉變意味著未來實施新政策時,許多受益於過去經濟政策的群體的利益將受到影響。
習近平當局已經開始採取大動作,比如允許破產、國企並購、減少商業壟斷等等。有關官員和地方領導人擔心喪失權力,甚至可能會因為過去的違法行為而負責,所以對新政策、新措施持抵制態度。
據《美國之音》3月12日報導,中共政府一些部門開始公開承認經濟改革面臨抵制,顯示高層對這個問題越來越不滿。央視和光明日報網站上一篇文章稱:「抵製程度超出預期。深層改革涉及的基本問題是對這個龐大經濟命脈的重新整合,是為了使經濟更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