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國論畫諸葛亮像。(網路圖片)
在中國,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說上也常把一些聰明的人取個外號叫「小諸葛」,可見了他的文韜武略可以說是非同一般,但是如此人物,為什麽卻沒有一統天下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因為關羽。
據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對」中所計畫,要劉備一統天下,必需先佔有荊州,作為發展的根據地,再攻佔西川一帶,到時分兵兩路夾擊,一路從荊州一路從西川,可以說是當時統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當時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統一,江東被孫權佔有,而劉備還沒根據,剩下可以圖取的就只有荊州劉表和西川劉章、東川張魯。最終諸葛亮把這些地方都幫劉備佔領了,可以說已故經實現了他統一天下的基礎。
但非常可惜的是這種良好的基礎被關羽毀滅了,由於關羽不用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大意失荊州。荊州一失,劉備的地盤失地去了大約一小半,最重要的是沒有了荊州,諸葛亮兩路夾擊的戰略無法實行,能進攻中原的路只有一條,而且蜀道艱難,魏國只要用一良將多放些兵固守就行了,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敗,就是因為師馬懿用固守戰略,任你諸葛亮多計謀,也飛不過去。所以關羽失荊州是諸不能統一天下的最大因素。
第二:劉備。
一個將帥能否成就大業,和他輔助的最高決策者個人是有很大關聯的,在三國的決策者中(曹操、劉備、孫權),劉備可以說是在文韜武略方面最差。根據諸葛亮的戰略,要先佔有荊州,諸葛亮等人多次出計叫他佔有,但他都沒有採用,結果被曹操佔有了,諸葛亮是很艱難的從曹操手裡奪下荊州;這就浪費了很多時間和機會,對統一天下多多少少是有影響的。
後來攻佔西川,情況也差不多,劉備沒有採用手下人的計謀,婦人之仁,結果一個和諸葛亮齊名的副軍師戰死了,死了不少兵,也浪費了很多時間。當劉備佔有兩川和荊州時,已經用了很多時間,這時另兩個對手也發展了,經過多年的經營,這兩國的人民對興復漢朝已經沒興趣了,老百姓有了飯吃,才不管他是不是漢朝當權呢,可以說這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政治基礎。
劉備給諸葛亮統一天下計畫的另毀滅性破壞是,關羽死後,劉備自己東征,結果失敗而回,給諸葛亮留下的爛攤子是這樣的:蜀國的精兵已經不多了,外部環境是兩個國家虎視著,蜀國南部少數民族擾亂,南方幾個郡還叛亂了;內部是人心荒亂,劉禪這個什麽都不會的人當了皇帝。這種情況別說一統天下,能保住本國就很難了,幸好諸葛亮文稻武略,外交上把東吳穩定了,北方也擋住了,國內也發展了,並且通過南征擊滅了南方的叛亂,少數民族也臣服了。但是這段間魏國和東吳也發展了,這就使得統一天下更難了。
另外還有些因素(比如劉禪的無能),也使得當時蜀國要統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我們縱觀歷史,能統一天下的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一個皇朝已經失去了民心,有人起義,天下大亂,這時一個人物能得救人於水火,得了民心,加上良臣勇將的輔助統一天下;第二種情況是天下分為幾國,當其中一國衰弱或當權者無能時,另強大的一國趁機消滅它統一中國。漢高祖劉邦時,是前一種情況,當時天下分被各大大小小的王分割,劉邦在一群英雄的幫助下統一中國,漢光武帝統一天下時,是因為王莽無道,人心思漢,而當時的綠林、赤眉起義軍只是一時代表了人們的不滿,並沒有得到人心的號召,所在漢光武帝能興復漢室。
而劉備的情況卻沒這麽好,東漢末年當權者無道,漢朝劉氏政權已失人心,劉備個人雖然比較得人心,但對於興復漢室已沒多大作用。而且蜀漢是個小國,魏國和東吳都比較強,這就使得劉備即沒有上述第一種情況的優勢,也沒有第二種情況的優勢。最後三國讓晉國統一,晉一統天下就屬於第二種情況。所以說諸葛亮沒能一統天下,並不是他沒有蕭何的治國之能,也不是他沒有韓信的用兵之策,而是劉備關羽他們毀滅了本來就很小的一統天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