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我們現在看到的地圖大多是「上北下南」的,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還是偶然隨機的產物呢?有沒有不是「上北下南」的地圖呢?
先說說古代中國吧。
中國古地圖
中國古地圖在方位、比例上都與我們熟悉的地圖有明顯的差別。在受到西方影響之前,古地圖的視覺呈現蘊含著科技、藝術、文學、政治、哲學的多重元素,繪製者一定是博學的。
也許是受西晉裴秀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影響,除了幾乎無地圖殘存的元朝,由宋到清的國家地圖幾乎以北為上。但也有例外,比如一些古代海防圖、邊防圖、方志附圖等就沒有統一的方位規則。
與現代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慣例不同,中國古代地圖並沒有這方面的製圖限制。《江西省輿圖》採取的便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設定。《南京至甘肅驛鋪圖》的卷尾部分,還能讓人站立兩側,同時閱覽。《各省沿海口隘全圖》則採取上西下東的方式。
放眼世界範圍,地圖的默認指向更加複雜,且缺少統一。比如古阿拉伯人,可能是麥加聖城在阿拉伯世界的南方的原因,所以他們的地圖習慣以南為上,剛好和西方相反。
和大部分的現代規範一樣,歐洲人用他們的繪製習慣統一了全球的地圖模式,只是在最早期的時候,他們竟然將自己的國家放置在地圖的最頂端。
地圖的「北上」的確立既有偶然性,也和航海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
托勒密,決定了的圖的呈現方式
羅馬帝國時期,地中海內部以及跨海域的海上貿易愈發繁榮,地中海東部貨物集散地的亞歷山大港人因此獲取了豐富的歐亞大陸的地理知識,為早期的地圖製作提供了必要資訊。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托勒密即是製圖的佼佼者之一。當時,他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地理學》,描述了地圖投影方法,決定了地圖的呈現方式。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用一定的數學法則,把地球橢球面上的經緯網轉換到平面上的方法。為什麼要有這種投影方法呢?理由很實際——地球是一個不可展開的球體,我們只能想像一下:將地球儀的表面鋪平,褶皺、拉伸……。
地圖投影就是讓曲面向平面有序轉化的工具。很可能是為了地圖投影的便利,奠定了上北下南的位置分布。所以,對投影交集點的選擇,最方便莫過於選定為北極上空某一點,將「北」方位置於地圖的頂端。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現代地圖慣例。南半球人民的痛恨當然能夠理解——誰會覺得放在下方舒服呢?於是,一些不喜歡被忽視的澳洲人,索性把地圖翻轉了過來,南方朝上。
實際上,只要有能穩定方向的工具,無論哪個方向為上,都可以操作,以北極星、指南針定軸線只是方便了北上傾向,並非必要條件。
不過長久以來,人們已經習慣了「上北下南」的原則,這亦影響了全球——所以,南半球的人民們還是再忍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