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在困窘的時候也堅守節操,小人卻會不加節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孔子出生貧賤,一生奔波,晚年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君主肯採納他的主張,最後絕糧於陳、蔡兩國之間。跟隨孔子的人都餓得沒有力氣站起來,孔子卻繼續向弟子講述他的學問,弦歌不輟。
弟子子路是個直爽人,他面帶慍色地問孔子:「君子也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孔子答說:「君子在困窘的時候也堅守節操,小人卻會不加節制,什麼過火的事情都會做出來。」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裏不高興,就問道:「《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徘徊在曠野中’,我如今就是這般落魄,難道是我做錯了什麼嗎?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呢?」
子路回答說:「大概是我們仁德或者智謀不夠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還把我們圍困在這裡。」
孔子回答說:「哪有這種事?如果有仁德智謀就暢行無阻,伯夷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比干也不會被紂王剖心了。」
子貢回答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大概老師的道博大到了極點,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那麼老師為什麼不稍微降低一下您的要求呢?」孔子嘆息說:「唉,子貢,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你不想著如何修養道,卻降低要求去苟合取容!」
顏回回答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但是君子應該注重修養自己的道,如果我們修養不好,那是我們的問題;如果我們修養好了,但是卻不被重用,那是這些國家的恥辱。那麼他們不容納我們又有什麼呢?這時候才顯出我們是君子啊!」
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子路和子貢也都算弟子中的佼佼者了,但是子路對老師沒有信心,子貢甚至希望老師能夠降低他的道德標準去迎合世俗,唯有顏回信念純正。
傳播真理,即使如孔子這般因材施教,在關鍵時刻,能於困苦中秉持著真理也是如此之難。
老子
老子一定是看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一生「道隱無名」。孔子在求見老子的時候,老子教導孔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卻謙恭得像一個愚鈍的人」。雖然老子的學說被後世研習兩千多年,但當年老子只是周朝管圖書的小官,默默無聞,籍籍無名。
如果不是老子後來西出函谷關時,尹喜見紫氣東來,其長三萬里,狀如飛龍,而勉強請老子著書的話,老子恐怕也不會主動寫下這流傳千古的《道德經》。老子在這本書臨近結尾時寫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並非巧合的是,《佛本行集經》和《釋迦牟尼傳》中,對於釋迦牟尼也有著類似的心理描述。
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曾經感嘆道:「我所證悟的佛法,難見難知,不可思議,也不可覺察,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讓世人明白。他們都被貪慾、嗔恚、愚痴、邪見、驕慢、諂曲種種無明所復障,薄福鈍根,沒有智慧,怎麼能瞭解我所獲得的道法呢?我現在如果要為他們說法,他們一定會迷惑不解,同時也不能相信接受,甚至還要對我進行誹謗,這將使他們來世墮入惡道,受種種痛苦,這豈不是違背我度化眾生的初衷嗎?與其使他們受苦,那麼我還是不要對他們進行說法傳道,而獨自悄悄地進入涅盤境界吧。」
大梵天王看到釋迦牟尼不準備駐世說法,趕快下來勸說,於是才有釋迦牟尼在世間傳了四十九年的法,吃盡辛苦。
耶穌傳法時,有門徒十二人。然而,當耶穌被抓的時候,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耶穌在進入耶路撒冷時,預見到自己將要被釘在十字架上,於是感嘆說:「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
孔子周遊列國,絕糧陳蔡;老子說他的道「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釋迦牟尼因見眾生難於度化而欲在開悟後直接進入涅盤;耶穌被釘在了十字架上;蘇格拉底被判死刑,飲毒酒而亡。聖人、覺者、先知傳道傳法,都是如此之難。
啟示:神佛下世度人必悄悄然。老子生平無人知曉,留下三千言匆匆而去;釋尊身為太子,親自帶領僧人要飯,並受到外道詆毀,出家修行並傳法四十九年,未留一紙經書就涅盤西去;耶穌在馬槽裡一降生,就遭人追殺,其成長亦鮮為人知,勸人行善,傳道三年被釘十字架後,升天離世……。
歷史上的大聖大覺,都曾為度化眾生,吃盡辛苦。他們的經歷值得今天的人們仔細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