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一場北風將籠罩在北京上空的霧霾驅散(圖片來源:美國之音)
【看中國2015年12月03日訊】(看中國記者陳秋穎綜合報導)灰霾的天空,嗆人的空氣,「消失」的建築……連日來,籠罩在北京上空的霧霾終被一夜北風吹散。眼望難得一見的藍天,不免讓人感慨,難道北京的藍天只能靠風吹?
12月1日晚23時前後,一股從西北而來的冷空氣到達北京,北京由低壓控制轉高壓作用,空氣質量也明顯有了改善。陸媒12月2日報導稱,「在北風助力下,今年最嚴重污染過程告一段落。」然而這樣的好天氣,預計只能持續至4日,5日的北京將再次迎來輕度污染。
在過去的五天裡,「晒霾」,「等風來」似乎成為北京市民最無奈,也最迫切的期盼。如何「治霾」也再次引發外界關注。
對於屢治不癒的霧霾,官方試圖轉移視線,將治理霧霾的責任推到了每個中國民眾的身上。《環球網》12月2日發表的評論文章說:「關於治霾的困惑,在提問給相關政府部門的同時,其實也提問給全社會的每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樹立環保意識,少開一天車;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還應該自覺對企業和其他一些不環保的行為進行監督,勇敢地站出來。」
對於官方的這種宣傳,早有批評者指出,當局試圖「將老百姓的憤怒有效引導到有車一族身上,推卸自己的責任;倘若治理取得成效,還會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救民於水火的大英雄。其實,明眼人誰都知道工業污染、環境破壞才是霧霾形成的元凶。」
就在北京爆發重度霧霾前夕,《美國之音》發表一篇文章,分析中國制定的「低碳」計畫,對於改善空氣質量並無幫助。
八年前,保定展開「低碳」計畫,使用像太陽能這樣的可再生能源用於街道照明和居民樓取暖,成為中國控污的前沿城市。然而,這些努力最終落空,2014年保定被環保部評為全國空氣質量最差。
文章評論說:「保定的失敗突出了中國在試圖結束一味發展經濟並把環保變為全國首要任務時面臨的挑戰。」
11月23日,《紐約時報》刊文,對中國治霾的另一種策略進行分析。文章說,建造核電站是中國努力減少霧霾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下一個試驗場。中共當局認為,為了減少中國經濟對燃煤發電的依賴,擴大核電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因為燃煤發電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和二氧化碳。
報導指,中國計畫未來十年在各地修建幾十個核電站。而核電站的興建最令人擔憂的就是其可能引發的工業事故。分析人士認為,中共當局在防止工業災害方面困難重重,在今年8月發生的,造成173人死亡的天津港化學品爆炸事故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