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爭雄——宋遼戰爭的爆發(圖)



宋太宗像。(網路圖片)

高粱河之戰

北漢是塊硬骨頭,當年柴榮、趙匡胤均在太原城下鎩羽而歸,而趙光義竟然一戰而定,這使得初登帝位的宋太宗不免自我膨脹,「收復燕雲十六州,恢復漢唐疆域」,這個念頭閃現在了其腦海裡。不過當趙光義興沖沖提出這個想法時,大多數將帥卻認為打下太原後軍賞未行且糧草匱乏,反對攻燕,只有殿前都虞侯崔翰提出:「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取之易。」接著又有人附和道:「自此取幽州,猶熱敖翻餅耳。」大將呼延讚聽了反駁道:「此餅難翻,言者不足信也。」躊躇滿志的宋太宗見有人支持,哪裡還聽得進反對意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六月七日下詔京東、河北諸軍州調發軍儲,開始了收復燕雲十六州行動。十三日宋太宗率領十數萬大軍從鎮州出發,行軍中士兵厭戰的情緒顯而易見,以至於「扈從六軍有不即時至者」。趙光義大怒,要將這些軍兵斬首,大臣趙延溥勸解道:「陛下巡行邊陲,本以外寇為患,今敵未消滅而誅殺將士,今後還有誰為陛下效力呢?」宋太宗聽後才壓下了怒氣。宋軍從鎮州出發後一路急進,六月十九日先鋒孔守正抵達歧溝關,次日繼續推進至涿州以東,在涿水一帶和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統軍使蕭討古率領的幽州守軍主力遭遇。此戰宋方投入了禁軍精銳殿前司日騎和皇帝近衛軍「班直」的部分人馬,分前後兩陣由孔守正和傅潛率領。遼軍投入了耶律奚底的五院軍、蕭討古南京守備部隊和耶律撒合乙室軍等,雖然實力不弱,但在關外援軍未至、並無較大把握情形下盲目和宋軍進行會戰,事實證明實在是失策。宋遼兩軍幽州戰役第一戰的結果是遼軍慘敗,死傷甚多,被俘就達五百餘人。宋太宗經過戰場,看到繳獲的物資和遼軍的屍體亦「嘉嘆之」。遼軍戰敗後,遼景宗耶律賢震怒,罷去耶律奚底職務,並嚴厲訓斥蕭討古。遼南京野戰部隊戰敗,孤立的涿州守軍只好向宋軍投降,幽州的門戶被攻破。六月二十三日趙光義的御營到達了幽州,並向退到幽州北二十里清河一帶的遼軍發動進攻,將其擊潰,追擊至得勝口。此時遼將耶律斜軫故意用耶律奚底旗號引誘宋軍繼續向前,然後自己包抄宋軍後側,激戰之後遼軍擊退了宋軍,扼控住了得勝口,而宋軍也獲得了斬首千級的豐碩戰果,隨後宋太宗下令包圍了幽州。

宋軍從鎮州出發到抵達幽州完成包圍,行軍加作戰近五百里才花了十天時間,遠超過正常行軍一天三十里的古法,行動之迅速令人吃驚,加之遼國大將耶律奚底盲目和宋軍決戰而敗,這使得幽州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危險形勢!宋太宗圍城兩天後開始攻城,定國節度使宋偓攻南面,河陽節度使崔彥進攻北面,彰信節度使劉遇攻東面,定武節度使孟玄哲負責南面,曹翰和米信屯兵城東南作為預備隊。宋軍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宋太宗似乎感到幽州城已經垂手可得、遼人已經嚇破了膽,輕敵之下他犯了致命的錯誤,在圍城同時竟然沒有下決心徹底控制城西北得勝口太行軍都徑。宋朝的這個錯誤使得以後遼軍援師很輕易地從幽州西北來援,而不是從較遠的古北口進入。

宋太宗在隨後的半個月裡親自督戰圍攻幽州,宋軍大將趙延進數日就造好了幾百門石炮進行攻擊,各軍圍城數重,還開挖地道「穴地而進」,幽州風雨飄搖,岌岌可危。契丹城中守將是耶律學古和韓得讓,韓得讓是遼國重臣韓匡嗣之子,遼國蕭太后未嫁前原本就心儀於他,只是後來無奈嫁入後宮導致鴛鴦兩散。等遼景宗病逝後,兩人又再續前緣,韓得讓也成為遼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韓得讓和學古均是頗有才幹之輩,兩人親自登城,齊心協力打退了一次又一次宋軍的攻勢。最險的一次晚上有數百名宋軍竟然爬上了城頭,幸得耶律學古帶領士兵將其殲滅。鑒於幽州局勢惡化,遼景宗曾一度考慮退守松亭和古北口,但最後考慮到幽州的重要地位和耶律休哥等人力爭,最終遼景宗任命耶律休哥取代耶律奚底率領五院軍援救幽州。接到命令後,關外大遼鐵騎不顧疲勞日夜兼程南下,從得勝口進入幽州西北地區,耶律休哥還命令每個遼軍士兵朝舉兩旗、夜持兩炬以壯大聲勢。

宋軍半個月的攻城戰役遭到了遼軍頑強抵抗,將士們士氣日益低落,思歸心切。有宋軍士兵在泥土裡挖到一隻螃蟹,曹翰見後說:「蟹,水物而陸居,失其所也。且多足,敵救將至之像。又蟹者,解也,其班師乎!」曹翰預見很快成為現實,大遼帝國的救兵到了,六月七日幽州城外的高粱河畔夜幕降臨,一場決定宋遼帝國命運的廝殺開始了,大遼的耶律休哥或許沒有想到這一戰他將改寫歷史,從此他的名字將被後人與孫、吳、衛、霍這些千古名將相提並論!遼軍由南府宰相耶律沙打頭陣,宋軍以開國老將石守信為前軍,宋太宗自領御營大軍殿後。兩軍一跤戰,遼軍即不敵後撤,此時耶律休哥趁著夜色,以幽州西山為掩護,帶領三萬騎兵已經包抄到了宋軍側後,突然向宋太宗大軍發動奇襲,耶律休哥拼了命領軍廝殺,身被三創仍然堅持戰鬥,耶律斜珍見勢也從另一側發起攻擊,形成對宋軍的左右夾擊,宋軍頓時陷入了混亂。宋太宗勇氣盡喪決定丟下軍隊逃跑,趁著夜色他換上了便服偷偷逃向涿州。趙光義保密工作水平遠超過其軍事才華,除了幾個親信,連一些高級將領也不知其去向。大將高瓊和樂隊留到了天亮,樂隊一個晚上都在奏樂造成趙光義尚在的假象,到天明高瓊才領兵殺出重圍,趕赴涿州護駕。

太宗一走,宋朝大軍群龍無首,眾將也不知其下落,於是謠言紛紛,甚至說太宗已經死於亂軍之中,一些將領乘機謀立宋太祖皇子燕王德昭為帝,亦有一些士兵發生了叛亂,好在很快從涿州傳來了宋太宗的消息,這些事件均被平息。宋太宗到了涿州又換乘驢車繼續逃跑,宋朝大軍也向南撤退。耶律休哥因為受傷不能騎馬就乘車指揮追擊,一直追殺到涿州方才罷休。遼軍此戰斬首一萬餘級,獲兵仗、器甲、符英糧愧貨幣不可勝計。

宋太宗逃到邊境的金臺驛,才緩過一口氣,此時探馬來報北伐大軍已經潰不成軍,太宗即令殿前都虞侯崔翰單騎前往指揮。崔翰不辱使命,來到亂軍之中指揮若定,很快宋軍恢復了秩序,逐步南撤。七月中旬,宋太宗抵達了定州,併進行了戰後的第一次軍事部署,以崔翰為定州知州,節制緣邊各軍,李漢瓊、劉廷翰為鎮州兵馬都鈐轄和駐泊都鈐轄,崔彥進駐軍關南地區。宋太宗考慮到遼軍勢必前來報復,叮囑眾將說:「契丹必來寇邊,當會兵設伏夾擊之,可大捷也。」部署完了,宋太宗離開定州,次日抵達鎮州,歷時一個月又回到了雄心勃勃出發之地。然而大宋帝國已經錯失了奪取幽州的最佳戰機。

縱觀此次北征,是在攻取北漢太原之後,雖然宋軍有上下疲憊不堪、思歸心切等不利因素,然而宋太宗能夠力排眾議,聽取崔翰建議,出其不意乘遼軍新敗軍心不穩,採取快速推進攻其不備的戰略直達幽州,在戰略上不可謂不高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具體戰術上和具體細節措施上,卻是一再犯錯,太原戰後軍賞不行,在部隊中產生不滿,一些部隊有消極情緒,比如扈從六軍沒有及時到位。對此宋太宗既沒有鼓舞士氣的手段,也沒有激勵將士的言論,只是一味採取高壓手段,而這麼做只能表面上掩蓋矛盾而已。在抵達幽州後宋軍輕敵思想嚴重,沒有像攻打太原那樣對「打援」工作做仔細週到的部署,甚至連得勝口的軍都徑這樣近在咫尺的要地也未認真加以對待。耶律休哥援兵抵達後,宋軍對本軍側後方向保護不足,在戰局不利形勢下,宋太宗不是重整旗鼓進行反擊,反棄軍而走使得宋軍群龍無首,結果次日全面潰退損失慘重。

高粱河一戰對於遼軍同樣暴露了很多問題,不但錯誤低估了宋太宗的決心,而且忽視戰備和情報。宋軍六月十三日北伐,六月七日就下詔調京東、河北軍儲,這種大規模調動,遼軍居然一無所知。等宋軍來襲,又不顧時機一味和宋軍進行主力野戰,結果使得幽州地區野戰部隊幾乎被徹底打垮,幽州淪為孤城一座。戰後遼軍開始著手建立燕雲地區的防禦體系,加強了戰備,也總結了教訓。等到下一次宋軍北伐,遼國幾乎在一年多前就對邊境宋朝的物資調動瞭如指掌,而在作戰中耶律休哥始終避免在關外援兵趕到前進行主力會戰,而且不斷騷擾宋軍後方,使得宋帝國軍隊連幽州的城牆也沒能看到。

高粱河畔宋朝喪失了改寫歷史的最佳機遇,也宣告宋遼二十五年大戰的開始,一場場驚心動魄、精彩紛呈的戰役拉開了帷幕!

遼國反擊宋朝戰役

正如宋太宗預料的那樣,遼國在高粱河一戰後乘勝南下,企圖報復幽州之役,太平興國四年九月初遼景宗下詔南征,以韓德讓之父韓匡嗣為行軍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耶律休哥、耶律斜軫、奚王抹只也各領兵助戰。韓匡嗣父親叫韓知古,是當年遼太祖阿保機的重臣。韓匡嗣善於醫術,常為後宮的嬪妃和國戚們診療,深得這些達官貴人們的寵愛。不過,韓匡嗣得到遼景宗信任,還被任命為本次南征主將,可並非是因為醫術,此人對政治極為熱衷,在遼穆宗時代就被牽涉進宋王喜隱叛亂事件中,後成為遼景宗藩邸幕僚。韓匡嗣投靠景宗後,依然是反對穆宗的急先鋒,常和景宗一起談論時事抒發不滿情緒。一些學者認為穆宗被刺殺背後有景宗勢力的支持,而韓匡嗣便是其中積極的策劃者,並為穆宗死後遼景宗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作為回報,韓匡嗣也成為遼景宗最信任的大臣之一。鑒於以上原因,就不難理解為何遼景宗竟然把數萬遼軍將士交給這麼一個軍事外行,而不是精通軍事的休哥或者斜軫。

遼軍兵分兩路:一路韓匡嗣東路軍進犯河北,一路西京大同軍節度使耶律善補進犯山西。九月下旬東路遼軍進入滿城一線,宋軍河北諸軍也開始行動。鎮州都鈐轄劉廷翰率先鋒軍趕往徐河,抵達後立即令部將丁罕等人展開攻勢奪取了河橋以保證後續部隊通過。隨後定州崔翰,鎮州李漢瓊所領大隊人馬也陸續趕到,鎮、定大軍八萬人過橋列陣,與此同時關南主力崔彥進沒有和大部隊會合,而是順著北邊的黑盧堤偷偷地潛至契丹軍團背後。鎮定兵團主將崔翰、李漢瓊按照宋太宗先前指示,將大軍列為八陣,然後領眾人登高望去,見契丹大軍東西橫野不見邊際,心裏都感到害怕。大將趙延進進言道:「主上委我們邊事,恐怕也是希望我們能取勝。

如今敵勢強大,我軍列為八陣星羅而布,勢單力薄,如果敵人攻擊,我軍難以應對,不如合為兩陣一決勝負,即使違抗了命令也比喪師辱國強。」主將崔翰說:「那萬一沒有取勝怎麼辦?」趙延進斷然回答:「如果戰敗,我一個人承擔責任!」崔翰仍然猶豫不決,此時以一個勇敢的青年將領站了出來,此人就是後來力挫耶律休哥的名將李繼攏。李繼隆說道:「用兵貴在變化,怎麼可以事先預料而定呢!違反詔書的罪責我一個人承擔。」崔翰見太宗小舅子李繼隆也發話了,於是下令將軍陣改為前後兩陣。這是個正確的變化,不單單增加了陣的厚度,更因為兩陣的部署對於宋軍的操作而言更為熟悉,宋軍兩陣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包括此前高粱河涿水之戰和君子館戰役等很多的例子。宋軍敲定了軍陣後,崔翰就寫信給韓匡嗣表示要投降,耶律休哥看了就說:「敵軍軍陣嚴整,肯定是假投降引誘我們!」韓匡嗣不聽,反而信以為真,休哥無奈只好帶領本部人馬到高處嚴陣以待。果然一會兒工夫宋軍擂響戰鼓,喊殺震天衝殺了過來,大將薛超一馬當先射殺了數名敵騎,宋軍將士見了更是個個爭先,把契丹軍殺得哭爹喊娘。韓匡嗣看到遼軍大敗,不知所措,抱頭鼠竄,麾下軍兵也跟著爭先恐後逃命。遼軍向北走了不遠,宋軍埋伏在遼軍背後的崔彥進殺出,如同趕鴨子一般把遼兵向遂城西山驅趕。倒霉的遼兵只顧逃命到了西山,卻被山路所擋,根本不適合騎兵快速機動,後邊崔彥進殺紅了眼追了上來,慌亂中遼兵紛紛墜入山谷死者無數,遼軍耶律休哥不愧有大將風範,整軍列陣徐徐而退損失最校滿城一戰,宋軍一掃高粱河戰敗的陰霾,斬首一萬三百級,俘虜三萬人,繳獲戰馬、輜重無數。遼景宗聽說慘敗氣得火冒三丈,幾乎下令將統帥韓匡嗣和耶律沙斬首,所幸包括蕭燕燕在內不少朝中後宮人士說好話,才免去一死改為杖刑。

遼東路軍戰敗,山西方面遼西路軍的情況也不好。十月,遼軍在雁門一帶安營紮寨,三交行營都部署潘美派遣折彥贇、侯美領兵和遼軍戰於雁門,遼軍大敗,宋軍繳獲物資甚多。十一月遼軍一些部隊和宋軍在嵐州和忻州小規模作戰,遼軍再敗。耶律善補初戰不利,又接到了東路軍戰敗消息,於是主動撤離。

遼國雖然高粱河大勝保住了幽州,然而失去了北漢,南下征討又遭遇空前慘敗,自然不甘心就此罷休。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遼軍又發動新一波攻勢,三月山西大遼應州彰國軍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和大將李重誨率領萬名精騎號稱十萬,入寇雁門關。三交行營主將潘美立即趕到了雁門關主持戰事,下令楊業、董思願、侯美、鄧昭達各將領兵會戰。值得一提的是,楊業是新任三交行營駐泊都部署,負責駐防代州雁門關一帶。

楊業,陝西麟州人,父親楊信,出身於麟州豪強世家。五代時西北豪強紛起,該地區有府州折家、豐州王家、夏州和金明寨的李家、靈州馮家,楊家將們則佔據了西北麟州作為大本營。為了得到北漢勢力的支持,楊業被作為人質送到了太原,但是後來西北楊家將卻由於北漢衰落投靠了大宋,楊業卻由於驍勇善戰很快成為北漢著名將領,陰差陽錯成了北宋的對頭。太原劉氏覆滅後,楊繼業歸順大宋,宋太宗很賞識其才幹,任命其為山西三交方面軍僅次於潘美的第二號人物。

話說潘美見遼軍前來,早已胸有成竹,令楊業率領數百名騎兵從雁門關小路包抄到遼軍背後,自己領兵正面吸引遼軍注意力。楊業得令後從西徑出發,來到敵後突然進攻,遼兵不防背後受到如此一員驍將衝擊,頓時大亂。楊業殺開血路,一刀將遼軍主將蕭咄李砍於馬下。潘美見楊業得手,立即從正面夾擊,兩軍一齊痛殺,遼軍大敗而逃,遼將李重誨被俘,李重誨投降後為宋效力,也成為一員名將。

遼軍接連戰敗並沒阻擋遼景宗的雄心,同年十月他再次祭旗南征,十一月進逼雄州佔據了龍灣堤。宋軍發動了數次夜間偷襲,均被遼軍擊退,雄州守將袁繼忠急令勇將荊嗣帶領千人出戰突圍。遼景宗親自督戰,命令耶律休哥立即領兵阻截,雄州宋軍勢單力孤,最終不敵,退回城內,遼軍宣稱他們斬殺了一名叫「張師」的宋將。幾天後,一名宋太宗派來視察的使者在城外被遼軍發現而受到圍困,關南各軍得到消息立即前來援救和遼軍隔河對峙。耶律休哥接受了遼景宗陣前賜予的白馬、玄甲後,勇敢地渡河衝鋒,宋軍諸將也毫無畏懼地迎戰,兩軍展開了殊死搏鬥,近十幾個回合後,荊嗣一部就斬殺了七百多名契丹騎兵,然而耶律休哥果然厲害,宋軍終於不支,傷亡慘重而敗退。晚上荊嗣和大部隊被衝散,好在這位被遼軍叫做「張師」的大將也不是吃素的,半夜三更終於奮力殺出了一條血路,和退到莫州的大部隊會合。耶律休哥一口氣追擊到莫州才停下,殺得宋軍橫屍滿道。休哥因戰功顯著,不久被加封為「於越」這個象徵著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榮譽職銜。遼軍雖勝,但宋軍抵抗也很頑強,荊嗣乘遼軍不備又端掉了敵人一個偵查哨,然後又襲擊了一座遼軍把守的橋樑全殲了守軍,宋軍前後數戰,戰果也不菲,關南主將崔彥進上奏斬首三千餘級。宋太宗在京城聽到前線告急,連忙御駕親征,走到大名府時,遼軍因屢經苦戰又聽聞宋軍援兵將至,見好就收,撤回了本土。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五月,遼景宗開始了一生中最後一次南伐,遼軍數萬人分兵三路攻打雁門、府州以及河北地區,景宗自領大軍進逼滿城,耶律善補領兵從唐興突破。關南都部署崔彥進非常老辣,他和劉文裕率軍設下埋伏,首先攻擊較弱的耶律善補兵團,唐興口一戰遼兵大敗,太尉奚瓦裡被宋軍射殺,幸虧耶律斜軫急忙趕來援救,耶律善補才倖免於難。遼景宗東路軍精兵強將慘敗而回,中路軍當然更沒法在一代名將潘美和楊業身上討便宜,也是大敗而回。潘美不依不饒展開反擊,下令李繼壟曹光實、楊業全面出擊,宋軍一口氣攻破了遼兵三十六個邊境堡壘,斬首五千級,俘獲老幼萬人、牛馬數萬。遼國名將耶律學古苦苦支撐著戰局,正是他的不懈努力使得山後局勢沒有進一步惡化。耶律學古把一些百姓偽裝成士兵,虛張旗幟,宋軍來剽掠就在獨虎峪舉烽火,然後掩殺,奪回了一些物資和人員。可惜遼軍像獨虎峪戰役這樣的亮點實在太少,最後一路遼軍在府州遇到折家軍,折御卿在新澤寨大破遼軍,斬首七百級,擒酋長百餘人,獲兵器羊馬萬計。

遼景宗一生中最後一次南征就這樣悲劇性地結束了。戰敗數月後遼景宗去世,年幼的遼聖宗繼位,由蕭太后實際掌握政權。縱觀景宗時代,遼宋之戰總體上遼國戰局並不樂觀,屬國北漢被滅,幽州遭到進攻,而面對宋軍有效的戰區防禦,遼軍始終沒能取得理想的戰績,處處碰壁,損失慘重。遼景宗在用人上雖然也能提拔使用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精英,但出征之時往往以當年藩邸的親信韓匡嗣等同行,以至於不能人盡其才。而宋太宗對於宋太祖提拔的宿將潘美和崔彥進相對而言比較的信任,總體上干涉不多,雖然協同指揮體系不算很完善,但在潘美和崔彥進兩名優秀將領的指揮下,各戰區均有很強的作戰能力。但宋太宗在人事上過於倚重老將,且對三交行營的矛盾也沒有及時化解,只是簡單地把一些參劾楊業的奏折封起來交給楊業以表示信任。戰略上宋軍仍較保守,缺乏主動出擊,寄希望於對手發生變故而一戰定勝負,雖然這種思想也有其合理一面,但宋帝國還是為此付出了沈重代價。

遼景宗留下的攤子實在糟糕,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初,豐州豪強倒向宋朝的態度在遼人眼裡已經毫無疑問了,於是以一次部落民叛逃豐州為導火索,遼帝國和豐州豪強之間爆發了戰爭。西南面招討使司的軍事重鎮天德軍展開了軍事行動,此舉遭到了豐州勢力和宋軍強烈的抵抗,契丹人損失慘重,被斬首數千級,天德軍節度使頹剌父子陣亡(宋人的資料應該被俘)。蕭燕燕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傑出女性剛接手殘局就將面臨宋帝國又一次的北伐戰爭,她將如何面對呢?



責任編輯:潤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