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圖片來源:Pixabay)
很久以前,內蒙古多倫縣盛傳兩句民謠:「水淹喇嘛廟,火燒桂花城。」後來都應驗了。喇嘛廟與桂花城為什麼會一起放置在民謠裡?第一個原因大概是因為兩地同屬內蒙商貿重鎮,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人的行為有失道德,而遭致天譴。
水淹喇嘛廟
自康熙會盟後,隨著匯宗寺和善因寺兩座寺廟群落的建立,喇嘛廟就成了多倫諾爾(多倫,蒙古語意思是「七」。諾爾,蒙古語意思是「泊」。多倫諾爾,是指附近有七個小湖泊的意思)的代稱,而且遠近聞名。仰承上天的造化,湍流清澈的額爾騰河流至城南便一分為二,到了城北又合而為一,把古城緊緊環抱。人們把兩條河起名鴛鴦河。
在這塊不足三平方公里的風水寶地上,可謂廟堂林立。娘娘廟、城隍廟、關帝廟、龍王廟、河神廟等寺廟星羅棋布。這正是出自於對神靈的敬畏和心法的自我約束,人們安分守己,安居樂業。真的是水不易災,天降祥瑞,喇嘛廟竟然發展成為康乾盛世最輝煌的一隅。
可是,到了民國初年,城東南的三道街娼妓業逐漸興盛起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因為三道街緊鄰鴛鴦河畔,鴛鴦河水自然成為人們墮落沉淪的見證。那些妓女若有不慎懷孕者,就把那打下的胎兒或溺死嬰兒連同污血倒在河邊上。這種行徑真是大逆不道,天怒人怨。
民國八年,即黃曆七月二十七日,多倫上空雷聲大作,風急雨暴。城南耗來溝地區小河子河的大水一路順下,匯入額爾騰河直衝三道街,鴛鴦河水暴漲。整個三道街蕩然無存!好在人員傷亡甚微,只有一人死於洪水。此人據說是一家妓院的老鴇。在洪水未到之前,不知何人在街上高呼躲避,一呼百應,讓眾人躲過一劫。也許是因為正統信仰紮下了根基,人們誠善的本性尚存,才得到上天的護佑吧!
內蒙古多倫縣盛傳兩句民謠:「水淹喇嘛廟,火燒桂花城。」(圖片來源:Pixabay)
火燒桂花城
桂花城的歷史比多倫久遠,到了清朝更是人口密集,業茂商興。誰知後來竟生出許多矇騙顧客的奸商來。有一天,市井之中來了一位似瘋如痴的老者,手托一個大餅,走街串巷,口中不住大聲吆喝:「大火燒——十四兩!」那時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竟有一商家掌櫃悟透玄機:想是我們經商故意缺斤少兩的,失於誠信,因此警示我等要遭報應。因此,這位掌櫃知會親近的買賣同行,得趕緊改過。
那老者在街上跑了幾日,這一天,來到一家煙鋪。老者進鋪之後,先問煙的好壞,又問價錢,慢條斯理地討價還價,欲買又止。掌櫃很是氣惱,可老者卻又從腰間抽出一桿大煙袋,說一定要嚐嚐。掌櫃忍著氣將菸葉拿過來。老者捋一把菸葉裝進煙袋鍋。看時,不大的煙袋鍋竟未裝滿。因之叫道:「怎麼也得裝滿一鍋兒。」掌櫃一氣之下連拿數把,結果還是不滿。掌櫃不敢再拿。老者掏出火具,將煙點著,連吸幾口說:「這煙不好,不抽了!」說著把煙鍋照櫃上一磕。只見一團大火砰然而起,老者飄然不見。
霎時,煙濃火急,店舖被焚。更奇怪的是,這火或連片或差三隔五的跳躍而燒,所燒之物非商家店舖即買賣倉庫,並不焚及民宅。火把桂花城燒了個七零八落。據說,凡以誠信經商,或者在那老者叫賣大餅時改過的,都未殃及。
這兩個民間故事啟悟我們,人做了違背天理人倫的事,必然受到懲罰。同時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會對良知尚存的人給予警示。就看人相不相信,能不能領悟。今天,中國社會的道德早已敗壞的失去底線,各種天災人禍接連不斷。很多歷史預言都在暗示:人類將有大劫。不知,這兩則故事,是否引起您理智的思量呢?
(參考《多倫民間故事》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