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出擊 皇太極兵征天下的文韜武略(圖)



清世宗皇太極。(網路圖片)

清世宗皇太極不但能文善武,智勇超群,戰功卓著,而且十分善於收攬人心。早年,他輔佐努爾哈赤攻打遼西,屢屢取得戰功。即汗位後,他大膽進行改革,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採取了一些安民措施。比如他下令滿人和漢人的「訟獄差徭,務使均一」。他在重用一些滿族八旗將領的同時,還注意任用漢族士大夫,因此有「賢明」之稱。為了與明朝一爭天下,他大膽對外用兵。1629年,他下令避開薊遼總督袁崇煥把守的寧遠,從喜峰口越長城,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從山海關回兵馳援,敗後金軍於北京廣渠門外。這時,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誤殺了袁崇煥,使明朝失去了一個抗金名將。

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元崇德,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皇太極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當時,中國上空有四顆耀眼的明星:一顆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年),一顆是明崇禎帝朱由檢(1611∼1644年),一顆是農民軍領袖李自成(1606∼1645年),再一顆是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1592∼1634年)。最後結局是:林丹汗敗死青海打草灘,時年43歲;崇禎帝逼迫皇后自殺、砍傷親生女兒、走上煤山自縊,時年34歲;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敗死在九宮山,時年40歲。林丹汗、崇禎帝、李自成的基業,最後都歸了皇太極和他的子孫們。皇太極在兵征天下的過程中,採用四面出擊的戰略,東征西討,南征百戰,大大地開拓了清朝的疆域,最終得天時地利而一統天下。

東征朝鮮 兩獲大勝

向東出兵,兩征朝鮮。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二大貝勒阿敏等率軍東征朝鮮。阿敏統率大軍,過鴨綠江,佔領平壤。三月,雙方在江華島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定下「兄弟之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拒不跪拜,雙方撕扯,仍不屈服。皇太極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效忠明朝、對清不從的表現。十二月,皇太極以此為藉口,第二次對朝鮮用兵。皇太極親自統率清軍渡鴨綠江,前鋒直指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倧(ZōNG)逃到南漢山城。皇太極也率軍到南漢山城駐營。第二年正月,李倧請降,奉清國正朔,向清帝朝貢。於是,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田渡設壇,舉行受降儀式,確立了清同朝鮮的「君臣之盟」。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一是改變了朝鮮依違於明朝和清朝之間的立場,二是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應,三是解除了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北伐索倫 擒獲博穆博果爾

向北用兵,征撫索倫。皇太極向北用兵,兵鋒直指黑龍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域。皇太極的策略是:「懾之以兵,懷之以德。」達斡爾頭人巴爾達齊居住在精奇裡江(今結雅河)多科屯。皇太極將宗室女兒嫁給巴爾達齊,他成了皇太極的額駙(駙馬,侄女婿)。不久,索倫部的許多首領相繼到瀋陽朝貢,表示歸順。崇德年間,皇太極兩次發兵索倫,征討博穆博果爾。雙方在黑龍江上游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呼瑪爾(今呼瑪)等地遭遇,經過激戰,清軍獲勝,但損失很大。博穆博果爾率余部北逃。皇太極採用「聲南擊北」的計謀,預先埋伏蒙古騎兵截其逃路,將率眾逃到齊洛臺(今俄羅斯赤塔)的博穆博果爾擒獲。皇太極征撫並用,以撫為主,終於使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至鄂霍次克海的廣闊地域歸屬於清朝。

西征蒙古 獲得傳國玉璽

向西用兵,三征蒙古。明清之際,我國蒙古分為三大部: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位於明朝和後金之間,並同明朝定有共同抵禦後金的盟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勢力強大,自稱是全蒙古的大汗。明廷每年給林丹汗大量「歲賞」,使其同後金對抗。努爾哈赤時漠南蒙古東邊諸部多歸服後金,但察哈爾部成為漠南蒙古諸部對抗努爾哈赤父子的堅強堡壘。皇太極即位後,西向三次用兵,其主要目標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利用漠南蒙古諸部的矛盾,同反對林丹汗的喀喇沁等部結盟,首次親統大軍進攻林丹汗。到敖木倫,獲得勝利,俘獲11000餘人,後乘勝追到興安嶺。四年後,皇太極再次率軍遠征林丹汗,長途奔襲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林丹汗聞訊,驚慌失措,星夜逃遁。皇太極回軍,途中獲得明塞外民眾數萬、牲畜10餘萬。此後,察哈爾部眾叛親離,分崩瓦解。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灘,出痘病死。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統軍三征察哈爾部。林丹汗的繼承人、其子額哲率部民千戶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據說這顆印璽,從漢朝傳到元朝,元順帝北逃時還帶在身邊。他死之後,玉璽失落。200年後,一個牧羊人見一隻羊三天不吃草,而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寶璽。後來寶璽到了林丹汗手中。皇太極得到「一統萬年之瑞」,如同自己的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認可,自然大喜過望。他親自拜天,並告祭太祖福陵。昔日為敵20餘年的察哈爾舉部投降,廣闊的漠南蒙古歸於清朝。

南征大明 五入中原

向南用兵,五入中原。皇太極向明朝用兵,先後取得大凌河之戰和松錦之戰的勝利,並五次向關內用兵。第一次是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親自帶領大軍,繞道蒙古地區,攻破大安口,圍攻北京城;第二次是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親統大軍,蹂躪宣府、大同一帶;第三次是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命多羅郡王阿濟格等率軍入關,到延慶,入居庸,取昌平,逼京師。接著,阿濟格統軍下房山,破順義,陷平谷,佔密雲,圍繞明都,蹂躪京畿。此役,清軍阿濟格奏報:凡56戰皆捷,共克16城,俘獲人畜17萬。他們凱旋時,「艷服乘騎,奏樂凱歸」,還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個大字,以戲藐大明皇朝;第四次是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派多爾袞率軍入關,兵鋒直到濟南。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裏,多爾袞轉戰2000餘里,攻克濟南府城暨3州、55縣,獲人、畜46萬;第五次是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極派阿巴泰率軍入關,橫掃山東一帶,俘獲人口36萬、牲畜32萬餘頭。

1635年,皇太極打敗林丹汗,令其遁逃至大草灘(今甘肅境),取得了傳國玉璽(厡為元朝所有)。漠南蒙古各部向後金臣服,為其上尊號博格達汗。崇德元年四月十一乙酉日(1636年5月15日),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極是大清帝國的實際建立者和開國皇帝。

當與明軍決戰的松山之役處在關鍵時刻之時,皇太極的寵妃海蘭珠病逝,皇太極悲痛欲絕。海蘭珠之死給皇太極在精神上以沈重的打擊。自此,他身心崩潰,於1643年八月九日突然駕崩,終年五十二歲。死後被尊謚為「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廟號太宗。《清史稿》對皇太極的評價是「太宗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雖大勛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既歸於統一,蓋帝之詒謀遠矣。」



責任編輯:雲天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