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太昊陵泥泥狗
淮陽太昊陵泥泥狗是祖傳技藝,世代相傳,歷史悠久。它的造型有飛禽、走獸、玩具等,統稱泥泥狗。它取材廣泛,造型美觀又古樸淳厚。
它的外觀特色在於,塗色全為黑底,然後再用黃、紅、白、綠、粉紅五色,繪以點線結構圖案,既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調,又有方格紋古陶、繩紋的畫法。每個泥塑都有孔可吹,其聲鳴鳴,深受群眾的喜愛。
泥泥狗傳說
你知道泥泥狗是怎麼來的嗎?關於泥泥狗有一則民間傳說。
據說源於伏羲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在伏羲生活的時代,人煙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一場兇惡的洪水過後,人類瀕臨滅絕,由於白龜的相救,伏羲女媧兄妹才存活下來。這時,人們已經從氏族間的血緣亂婚,過渡到由伏羲定制的向異性對偶婚制度。
一天晚上,伏羲彷彿聽到白龜說:「伏羲,女媧,天地為證,我為媒,你們兄妹二人成婚吧!」為了繁衍人類,伏羲女媧兄妹決定從崑崙山上推下兩扇石磨,如果石墨和在一起,他們就成為夫妻,否則仍為兄妹。結果,石墨在山下合在一塊了,於是他們便結為了夫妻。
婚後,女媧嫌生育太慢,就摶土捏泥人,干了以後,泥人就活了。到了陰天下雨時,來不及把泥人往屋裡搬,就用掃帚掃,於是就出現了瘸子、瞎子等殘疾人士。因為是泥捏的,所以人一出汗就會有灰。因此,人稱伏羲為人祖爺,女媧為人祖奶奶。據說,捏泥泥狗便由此而來。而泥泥狗中的「崑崙滾磨」和「草帽老虎」就是反映了伏羲女媧兄妹滾磨成婚,因害羞而以草帽遮面這一神話傳說。
「泥泥狗」的造型
淮陽「泥泥狗」的造型純樸,色彩艷麗,以黑色墊底,週身施以五彩紋飾,其造型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四種:
一、原生型:此類型的造型特點是比較具體的,基本上能從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如魚、蛙、鷹等。
二、互滲型:此類型的構成方式極為抽象,組合結構是虛幻的,本身也沒有準確的稱謂,如「十大象」等。
三、精靈型:此種類型更接近於遠古時期人類的圖騰崇拜意識流。因此,許多造型與《山海經》記載的許多圖騰形象不謀而合,如人面猴、人面魚、人頭狗、草帽老虎等。
四、現代型:這種類型大致產生於五十年代後期。其造型特點生動,但塑造手法、形式構思均失去了傳統民間藝人在特定觀念下,所必須具有的群體共識原則。反而是我行我素地進行創作,甚至還出現了白底彩繪類似朱仙鎮木板年畫的彩繪手法,所以,這種泥玩並不能代表淮陽泥玩的主流。
專家學者認為,「泥泥狗」反映了遠古社會氏族部落圖騰和生活現象的各種造型。作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種極為典型又罕見的民間藝術,「泥泥狗」不僅真實地記錄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同時折射出民間藝術與原始藝術之間互相滲透的血緣關係,可謂「真圖騰」「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考古價值。
在河南省淮陽縣的陳樓、金莊等十多個村莊,村民祖祖輩輩都有做「泥泥狗」的傳統,每年春節前後尤其是農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的太昊陵廟會期間,村民們紛紛提籃擺攤到廟會上叫賣,深受當地群眾和遊客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