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人們認為擁有豁達的心胸和氣度,是一種非常好的美德,也代表著一個人的修養。當人有了度量,也就像擁有了一雙智慧的眼睛,看到事物的本質,在紛擾繁雜的牽絆中,做出正確的選擇。歷史上的康熙帝,他的容人,豁達以待社稷臣民的的心胸和度量,今天看來也格外的令人敬仰。
為人君者,豈可諉過
當時,群臣商議是否削藩時,有人說要,有人說否。在當時的情況下,撤藩,吳三桂等人會反;不撤藩也會反。於是康熙帝決定撤藩。後來果真發生三藩叛亂,大學士索額圖說:「應該把建議撤藩的人,以正國法。」
康熙帝說:「不可。廷議撤藩時,其實是我的主張。事到如今,怎麼能怪罪他人。」當時在場的很多大臣,感激涕零,心悅誠服。
康熙帝從來不會輕易降罪於他人,何況當時是軍機大事,怎麼能把責任推給群臣?
康熙帝在庭訓中說:「做為人,誰能不犯錯呢?只是人有了過失,大多不願承認自己的錯。我就不是。有時閑談中,因為自己的遺忘,而錯怪他人。事後,我一定會主動認錯,並說:‘這是我的錯。’」絲毫不會粉飾和掩蓋。
曉諭良方,希翼益眾
康熙帝從小就看過很多的醫術,也很精通醫理。
康熙帝說:「凡是我試用過的良藥、治好了疾病的藥方,我一定都會告訴很多人;或從各地得到的藥方,也一定告訴你們記錄下來,希望它能有益於更多的人。」
為了防治天花病,康熙帝首先在親貴子女和滿族中,以帝王之令推廣「牛痘法」。在一些奏折中,有許多臣子如曹寅、李光地等得了瘡疥、瘧疾、類風濕、濕毒等疾症,向康熙帝詢問藥方時,康熙帝也是來者不拒,總是給予詳細的答覆,甚至宮廷御廚製作的美味豆腐,康熙帝也囑咐把豆腐的方法告訴有功的大臣。
康熙朝時,君臣君民同享同樂的局面,常常可見。如果君王沒有度量和仁心,就不會如此親近黎民和臣工。儘管這些是很小的事情,風趣中也看到一代帝王與臣,共苦同甘的胸懷。
身先士卒,為將之道
昔日,噶爾丹以追趕喀爾喀部為名,入侵大清邊界。康熙帝為了安撫北部、西北部各藩屬地區的黎民百姓,因此親自統帥大軍,隨中路大軍一起前行。
康熙帝在庭訓中回憶此事說:「每天破曉就起身行軍,直到中午才紮營休息。考慮到大軍遠征,糧米供給要緊,於是下令全軍將士,每天只吃一餐。我也每日只用一膳。還未駐營時,就先派人詳細瞭解當地的飲水、草地等。若碰到缺水的地方,就挖井鑿泉,蓄積清潔的流水,保障人馬的充足供給。竟然在原先無水的地方,忽然冒出清冽的泉水且流淌不息,開溝導引可以流到數里以外的地方,人馬所需用水,因此源源不竭。」
後來噶爾丹聽說康熙帝親自率領大軍從天而降,被天威震的失魂落魄,立即逃竄。只一次交戰,康熙帝便徹底把他們打敗了。
康熙帝說:「這是因我獲得天心,出師有名,所以才發生了新泉湧出、山川靈驗的奇景,大清數十萬將士、車輛馬匹等也都安然無恙。僅用了三個月,我們就整頓軍旅,凱旋而歸。」
天變災異,深自儆省
《庭訓格言》中記載,康熙帝說:「我自幼登基,到現在已有六十多年了。遇到地震乾旱,一定會深自儆省,所以災難會很快的過去。所以大凡遇到天變災異,不要驚慌失措,只有切身自省,懺悔改過,自然會使災難轉變為福德。」
當人的氣度龐大到能涵蓋更廣的天地時,這氣度的本身也像是上天賜予人的保護,施灑恩惠,澤被一方。從中也看到康熙帝的道德修養展現的氣度,能夠真正的保護社稷子民。這樣看來,氣度也決非是一個單一的詞語形容,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種力量。
拒上尊號,不務虛名
康熙帝的氣度,還表現在八次拒絕上尊號的事情上。在《清聖祖實錄》中,康熙帝曾說自己「凡事但求實際,不務虛名」。這並非康熙帝的自詡之詞,而是他在治國理政中時刻遵從的一項準則。康熙帝曾經先後八次拒絕群臣們為他上尊號的請求。因為帝制時期,給帝王上尊號是一種「大典」,所謂「加上尊號,典禮甚大」(《康熙政要》)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不過康熙帝拒絕了這類的請求。
在平定「三藩之亂」後,群臣提出要給康熙帝上尊號,理由是:「今天下蕩平,皆賴皇上一人功德所致」,所以「應加皇上尊號,以彰功德」。康熙帝對此回應說:「這所奏無益」。平定叛亂之所以勝利,康熙帝認為這是:「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疲於徵調」的將士;「敝於轉運」的百姓,為供軍需還削減了官員的俸祿,這是從上到下同心同德的結果。「若遂侈然以為功德,崇上尊稱,濫邀恩賚(賞賜),實可恥也」。
此後兩年,臺灣統一,群臣上表:「神功聖德,超越千古,非加上尊號,無以慰臣民仰戴之願」,再一次請上尊號。康熙帝還是拒絕了,他說:「治天下之道,但求平易宜民而已,何用矜張粉飾?」,「朕但願以平易之道,圖久安長治,不願煩擾多事,可將朕意傳諭九卿、詹事、科道知之。」(《康熙政要》)。
作為一代「凡事但求實際,不務虛名」的帝王,他的施政風格,不僅體現的是他作為一國之君的豁達與謙和,也傳遞著帝王的氣度和心胸,在他追求「日進日新,精進永固」中,打開了「康乾盛世」的宏偉局面,有力保障了大清的富庶和太平。
在這些短小的故事中,康熙帝為中土留下了帝王偉業的標準,可供後世參考和仰慕。這也正是康熙帝的非凡氣度,帶給我們今天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