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人。司馬懿自小即胸懷大志,聰明卓異,智略絕倫,博聞強識,服膺儒教。漢末天下大亂,司馬懿常表露出對時局的擔憂,曹操聽聞司馬懿的德行,就徵召他出仕。
在隨從曹操討伐張魯時,司馬懿向曹操建議:「劉備用欺詐的方法擊敗劉璋,在蜀地立足未穩,又遠征江陵。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若進兵漢中,則益州受到震懾,頃刻間就會土崩瓦解。這樣的機緣應該及時把握。聖人做事不違反天時,但也不放過天時。」曹操回答說:「知足常樂。人一直痛苦就在於不知足。現在得到了隴右地區,又開始考慮蜀地!可謂貪心不足呀!」曹操最終沒有採納司馬懿的建議。
司馬懿曾告誡曹操,荊州刺史胡修是一個粗暴之徒,南鄉太守傅方乃是驕奢之人,兩人都不適宜駐守邊關。曹操沒有接受這個忠告,以至後來,關羽將曹仁圍困在樊城,前去救援的於禁七軍也被大水淹沒。胡修、傅方兩人見勢不妙,就投降了關羽,這讓曹仁的處境更加危急。
此時,漢室的都城在許昌。曹操認為都城靠近敵軍,計畫遷往河北。司馬懿極力勸阻道:「於禁等人被大水淹沒,並非軍事攻防的失當,這對國家局勢沒有造成大的損害。現在遷都,既是向敵人示弱,又會助長關羽的氣焰,更會引起淮、沔一帶居民的不安。孫權和劉備兩家表面上親密無間,其實是疏離的。現在關羽如此志得意滿,這自然是孫權最不願看到的。我們可以派使臣與孫權聯繫,讓東吳派兵包抄關羽的後路,樊城之圍就可迎刃而解。」這次曹操聽從司馬懿的計策,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江陵,俘殺了關羽。
曹操死後,曹丕即位,就是歷史上的魏文帝。孫權舉兵西進,朝臣都認為:樊城和襄陽很可能是孫權進攻的目標,這兩座城池軍資積儲不多,不能禦敵。為減少損失,應當讓駐守襄陽的曹仁退兵宛城。司馬懿說:「孫權剛剛打敗關羽,必然擔心劉備會伺機報復。現在是他與陛下結好、防禦西蜀的時候,決不敢貿然進犯我們。襄陽乃軍事要衝,是抵禦外敵的屏障,千萬不能放棄。」魏文帝最終還是聽信了眾朝臣的意見。於是,曹仁放棄了樊城和襄陽,並縱火焚燒之。結果是孫權並沒有進犯魏國的意思。
當初蜀將孟達降魏時,曹魏政權對他禮遇深厚。司馬懿則認為孟達言行滑巧,是不可信之人,曾極力勸阻。朝廷仍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又是封侯,又是加以持節的封號。但孟達對此並不滿足,他暗中連縱吳、蜀,開始覬覦中原。諸葛亮認為孟達言行反覆無常,終究是一禍患,就打算除掉他。孟達和魏興太守申儀有矛盾,諸葛亮便派郭模詐降,在拜見申儀時有意泄露孟達的起兵之事。孟達聞訊,準備提前起兵反叛。這正是司馬懿最擔心的。為了拖住孟達,司馬懿在給他的書信中寫道:「將軍昔日背棄了劉備,蜀漢上下對此無不切齒痛恨。魏國對你一向十分信任,封高官,任要職,又委派你攻佔蜀地。諸葛亮早就想除掉你,只是苦於無計可施。如果將軍真的與蜀軍相通,諸葛亮怎麼會把這麼重要的消息泄露出來呢?顯而易見,郭模的降魏及其所送的情報都是不可信的,完全是諸葛亮的離間之計。目的是想借魏軍之手除掉將軍。」孟達收到書信後大為高興,起兵的事便在猶豫中延誤下來。
司馬懿給孟達去信以後,立即秘密調兵遣將準備討伐孟達。但部將認為孟達勾結外敵反叛之事還未證實,最好再觀察一下,不宜輕率出兵。司馬懿說:「孟達不講信義,舉兵反叛是早晚的事。他目前沒有什麼異常表現,只是因為舉棋不定。如果不乘此良機迅速平定,將來會後患無窮。」於是率軍晝夜兼程,八天後趕到新城的郡府上庸。東吳和蜀漢分別派兵前去救援,結果都被司馬懿分兵堵截在半路之上。
起初,孟達給諸葛亮寫信說:「宛城距洛陽有八百里,距吳地有一千二百里。假使司馬懿知道起兵的消息,他還得上表奏明魏帝,來來回回,大概需要一個月時間。到那時候,我已經把城池修繕完備,完全可以對付他們的進攻。再者,我所在的地方異常險峻,司馬懿是不會親自出馬的;若是別的將領來,則不足為慮。」魏軍的不期而至讓孟達非常驚恐,他又寫信告訴諸葛亮:「我起兵不到八天,司馬懿就兵臨城下,怎麼可能這麼神速呢!」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為了禦敵於外,在城外設置木柵。司馬懿下令諸軍渡水,攻破木柵,直逼城下。在魏國八面大軍的強攻下,十六天之後,孟達的外甥鄧賢等人打開城門投降魏軍。隨後,魏軍斬殺了孟達,並將他的頭顱傳送到京師。此次大勝,單是抓獲的俘虜就有一萬多人。
魏文帝曾問:「要討伐東吳和蜀漢,應該先對哪一個下手呢?」司馬懿答道:「東吳認為中原人不擅長水戰,所以在東關一地分散居住。凡是攻打敵人,一定要扼住其咽喉,直搗其心臟。夏口和東關,正是吳人的心臟和咽喉。我們派軍馬攻打東部的皖城,引誘孫權東下救援。我們的水軍再乘虛扑向夏口。大軍從天而降,讓他們無還手之力,江南就指日可待了。」魏文帝聽了,連連稱是。
諸葛亮攻打天水,把魏將賈嗣和魏平圍困在了祈山。魏文帝對司馬懿說:「國家西部有戰事,堪當大任的,非君莫屬。」於是派司馬懿向西駐紮在長安,總攬雍州、梁州所有軍事。並讓他統率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人抵擋諸葛亮。張郃勸說司馬懿應該分軍駐守在雍、郿兩地作為後鎮。司馬懿拒絕道:「如果前軍能獨自抵擋,則將軍的話是對的;若不能抵擋,這就是當年項羽兵分前後,最後使三軍被黥布擊破的原因。」於是逕直進軍至俞麋。
諸葛亮聞訊後,率眾將領收割上邽之麥。魏國諸將都驚恐不已,司馬懿鎮定自若地說:「諸葛亮一向優柔寡斷,慮多而決斷少。他必定先做好安營紮寨的事情,然後再收割麥田。我們再花上兩天的時間日夜兼程就可以阻止他們。」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見魏軍趕來,只好敗退下來。
司馬懿說:「雖然連日兼程,人馬疲勞,但諸葛亮沒有膽量盤踞渭水。現在正是進攻的好時機。」魏軍進軍到漢陽,正好與諸葛亮的軍隊相遇。司馬懿嚴陣以待,兩軍交戰不到幾個回合,諸葛亮就開始撤兵,退守到鹵城,佔據南北、兩山。司馬懿發兵猛攻,最後攻克諸葛亮以斷木佈置的重圍,大破蜀軍。
諸葛亮再次率軍十幾萬取道斜谷,駐紮在渭水南原。魏帝非常擔憂,派征蜀護軍秦良率步兵、騎兵二萬前來增援。魏國諸將想趕往渭河北岸以待戰機。司馬懿說:「百姓和物資都在渭河南岸,那裡是兵家必爭之地。」於是率軍渡河,背水紮營。司馬懿對諸將說:「諸葛亮若是勇武果敢之人,則會從武功出發,依山而向東挺進;若他出於謹慎起見,則向西止於五丈原,這樣的話我們即可高枕無憂。」諸葛亮果然止步於五丈原,打算北渡渭水。司馬懿派將軍周當屯兵於陽遂以引誘蜀軍。幾天下來,諸葛亮始終按兵不動。司馬懿說:「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目標是五丈原,而不是陽遂。」於是派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和諸葛亮大戰於積石。諸葛亮進兵受阻,只好回軍五丈原。正值此際,有長星墜落到諸葛亮的營壘。司馬懿依據天象預料此次蜀軍必敗,便派奇兵偷襲諸葛亮的後方,結果斬殺的首級有五百個,抓獲俘虜一千多,投降的人有八百多。
魏國朝廷認為諸葛亮遠離本土作戰,無法長期駐留,必然急於尋求戰機,就命司馬懿謹慎持重,靜觀其變。諸葛亮屢次挑戰,司馬懿都堅壁不出。為激怒司馬懿,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來一套婦女的衣物服飾,以譏諷他的怯懦像一個婦人。司馬懿果然氣急敗壞,上表朝廷要求決戰。魏帝拒絕了司馬懿的請求。為了牽制司馬懿,朝廷特任命性格剛直的衛尉辛毗為軍師持節制止司馬懿。之後,諸葛亮前來挑戰,司馬懿只要想出兵迎敵,都會被持杖節而立於軍門的辛毗阻止住。
蜀漢大將姜維得知辛毗奉命來到魏軍軍營,便對諸葛亮說道:「辛毗持節而來,看來司馬懿更不會出戰了。」諸葛亮說:「司馬懿本來就沒有打算出戰。之所以上疏請戰,不過是為了做樣子給眾人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真心要戰,他又怎會向千里之外的朝廷請戰呢?」
司馬懿弟子寫信詢問戰況,司馬懿回覆道:「諸葛亮平生志向遠大但不會見機行事,足智多謀但優柔寡斷,喜好兵事但手中無權。他現在雖擁兵十萬,其實已經落入我的圈套,敗亡在即。」兩軍對壘一百多天後,蜀將燒燬營壘後逃走。當地百姓奔走相告,司馬懿立馬出兵追擊。誰知諸葛亮的長史楊儀居然做出迎戰的樣子。司馬懿認為窮寇不宜追擊,只好任楊儀率軍一步步撤離。
司馬懿經過諸葛亮的營壘,審視諸葛亮遺留下的一切,獲得了大量的圖籍文檔和糧食穀物。司馬懿推知諸葛亮肯定必死無疑了,不禁感嘆道:「真天下奇才也!」辛毗不相信,司馬懿又說,「軍家最重視的是軍書密函和兵馬糧谷,現今他們居然把這些都丟棄了。你見過有誰丟棄了五臟六腑還活得好好的嗎?快發兵追擊!」關中路上到處都是蒺藜,司馬懿讓三千軍士先穿上軟材質的平底木鞋前行,蒺藜都沾到了鞋底上,然後讓騎兵、步兵前進。等追到赤岸,魏軍才確證了諸葛亮的死訊。因此有諺語譏笑司馬懿:「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聽說後笑道:「我能料生,不能料死呀!」
最初的時候,諸葛亮的使者來到魏營。司馬懿問道:「諸葛先生平時的生活怎麼樣,一天能吃多少米?」使者答道:「大概三四升吧!」問到政事,使者回答:「即便二十罰的小事,丞相也都要一一過目。」司馬懿聽了,放心地對人說:「照這樣下去,估計諸葛孔明活不了多久了!」結果還真的讓他言中了。
遼東太守公孫文懿起兵造反,當朝天子急召司馬懿進京。魏帝對司馬懿說:「這件事本不足以煩勞你,但朕希望盡快解決掉。所以才不得不讓你勉為其難了。你認為公孫文懿會怎樣應對呢?」司馬懿回答說:「上策是棄城退走,中策是依托遼河抗拒大軍,下策是困守其都城襄平。如果採納下策,那就是自取滅亡了。」
魏帝接著問:「那公孫文懿最可能採用哪個策略呢?」司馬懿不假思索就說:「明智的人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敢於放棄。然而公孫文懿並不是這樣的人。他認為我們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必定先距遼水而後守城,也就是中、下之計。」
魏帝聽了放心了許多,又接著問道:「這次平叛,來回需要多久?」司馬懿沉吟了一會兒,抬頭答道:「行軍要花一百天,回軍要花一百天,作戰同樣需要一百天,休整六十天,一年就足夠了。」
司馬懿率軍途經孤竹,翻越竭石,駐紮在遼水河畔。公孫文懿果然派步兵、騎兵數萬隔著遼河堅壁而守,南、北連營六七十里,和司馬懿的兵馬對峙。司馬懿聲東擊西,以少量部隊多打旗幟偽裝成主力,佯攻敵軍,吸引和牽制敵軍主力;而他本人則率大軍從敵軍北部偷渡遼河,然後沉舟焚橋,舍棄敵營不攻,直指襄平。諸將都問:「為什麼不直接攻打叛賊呢?」司馬懿說:「叛賊的軍營牢固,妄圖以逸待勞。若發兵攻打,就正好中了他們的計策。古人曰:敵軍雖有堅固的堡壘,但有不得不迎戰的時候,那就是進攻了其必救的地方。敵軍的主力在這裡,那麼他們的老巢必然軍力空虛。現在直擊襄平,他們必然主動會找我們決戰。那樣的話,我們就勝利在望了。」果然,公孫文懿見魏軍主力直搗老巢,趕忙棄營回援。司馬懿對諸將說:「之所以不攻打軍營,想達到的就是這個目的。戰機來了,不可失去!」魏軍乘公孫文懿率軍離開營壘之機,縱兵攻擊,大破敵軍主力。然後又將襄平四麵包圍。
起初,公孫文懿聽說魏師出動後,急忙向孫權求救。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給他寫信:「司馬公善於用兵,變化如神,所向無敵,我實在為你擔心。」適逢連降大雨,大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萬分,諸將打算遷營到別地。司馬懿下令:軍中膽敢遷營者,一律處斬!都督張靜違反軍令,當即遭到斬殺。軍心這才安定下來。
因為大水的緣故,敵軍打柴牧馬,安然自若。魏國眾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並不允許。司馬陳圭問司馬懿:「當年我們攻打上庸,八面併進,晝夜不息,只用了十五六天,就攻克了城池,斬殺了孟達。如今我們遠道而來,卻堅守不出,這讓我疑惑不解。」司馬懿答道:「孟達兵力不多,然而他的糧食可支撐一年;公孫文懿的軍隊是孟達的四倍,然而糧食不夠維持一個月。一邊是一個月,一邊是一年,所以當年只能速戰速決。現在我們面臨四倍於當年的敵軍,當然更需要從長計議了。當年攻打孟達時,要不顧戰士死傷,和敵軍在糧食上相抗爭。而現在的情形是敵眾我寡,敵飢我飽,我們的困難不過是雨水罷了。相反,若盲目進攻,會換來什麼後果呢?自京師發兵時,我擔心的不是敵軍的進攻,而是他們會逃跑。目前敵人糧食已經告罄,而我們還沒有完全合圍。他們一旦受到攻擊,就會棄城逃跑。軍事上講求兵不厭詐,見機行事。敵軍倚仗人數眾多,藉著雨水的便利,雖飢餓乏困,卻不肯束手就擒。我們就將計就計,故意露出怯懦,先穩住他們。貪小利,吃大虧,這可不是明智的選擇。」不久,大雨止住,魏軍也完成了對襄平的包圍。然後魏軍起土山,挖地道,造樓車、鉤梯等攻城器具,晝夜強攻。
這時,有白色長星從襄平城的西南方向滑落到東北方向,最後墜到梁河之中。城中軍民驚恐不已,公孫文懿有些擔心,便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出城請降。司馬懿不答應,而是把王建等人斬首示眾,以檄文告公孫文懿:「當年楚、鄭都是列國諸侯,而鄭伯還得赤膊牽羊迎接楚國。我身為朝廷重臣,位列上公,王建等人想讓我解圍退卻,居然連對待楚國的規格都沒有。這兩人老態龍鐘,口齒不清,肯定會傳錯我的話。他們現在已經被殺了。如果有意投降,下次就派年少而明斷的人來。」公孫文懿只好派人送自己的親屬去當人質。司馬懿對公孫文懿的使者說:「行軍打仗有五種情況:能戰就戰、不能戰就守、不能守就跑,剩下的兩個就是投降與滅亡。既然不肯親自來降,那就是說明已經選擇了滅亡,沒有必要送來人質。」公孫文懿向南突圍,司馬懿發兵大破之。最後,魏軍斬公孫文懿於流星墜落的地方。
當時,司馬懿軍中有的士兵衣單寒冷,向他乞要短襖,司馬懿不給。有人說:「軍中多短襖,可以賜給他們的!」司馬懿則說:「衣襖乃是國家之物,人臣不可以私自發放。」
吳國率兵進犯,司馬懿主動請纓,要求率軍討伐。朝臣認為吳軍遠道而來圍攻樊城,在無法立即攻克,城下受挫後,就會不戰自潰,可以從長計議制定防禦之策。司馬懿說:「邊境遇敵,自己卻安坐廟堂之上;疆場擾動,民眾則疑慮難解。這真讓我擔心國家的前途!」司馬懿執意要率軍南征,魏帝親自將他送出津陽門。司馬懿認為南方暑熱低濕,大軍不宜持久駐紮,就先派輕騎兵前去挑逗敵軍。吳國軍隊也不敢率然應戰。於是,司馬懿便令士卒休整,挑選精銳勇士,發布號令,擺出攻城的架勢。吳軍自知不敵,便趁夜逃走,司馬懿引兵一直追擊到三州口,斬殺吳軍萬餘人。
後來,司馬懿染病,死於京師,時年七十三歲。晉國初建,追稱為宣王。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其次伐交。」通過外交手段取勝敵人是等而次之的策略。司馬懿建議孫權偷襲關羽的後方。《孫子兵法·九地》篇有:「兵之情主速。」用兵之道,貴在神速。司馬懿攻打孟達,只用八天時間就兵臨城下。《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形人而我無形。」能明察敵軍的情況,而不讓敵人知曉我軍的情況。司馬懿讓陸地兵馬攻打皖城,然後趁機派水軍扑向夏口。《孫子兵法·軍爭》篇有:「以分合為變。」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分散兵力還是集中兵力。司馬懿拒絕劃分前軍、後軍。《孫子兵法·計》篇有:「怒而撓之。」對易怒的敵人,要採用挑逗的方式去激怒他們。蜀軍以送來女裝的方式羞辱司馬懿,即便如此司馬懿仍按兵不動。《孫子兵法·虛實》篇有:「知戰之日。」知道什麼時候攻打最合適。出兵平定遼東,司馬懿認定只需要花去一年時間足夠了。《孫子兵法·虛實》篇有:「攻其必救。」進攻敵人必須救援的地方。司馬懿舍棄敵軍主力,直攻襄平。《孫子兵法·作戰》篇有:「兵聞拙速。」寧願通過拙的方式追求速勝。只有老老實實的速戰,沒有弄巧的持久。司馬懿討伐孟達時,不計將士死傷,與敵軍在糧草上相抗爭。《孫子兵法·計》篇有:「能而示之不能。」能攻而佯裝不能攻。司馬懿討伐公孫文懿,不貪小利故意顯露怯懦。《孫子兵法·勢》篇有:「形之,敵必從之。」以假象迷惑敵人,敵人信以為真,就會聽從調動。司馬懿擺出攻城的架勢,嚇得吳軍趁夜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