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8月16日訊】本週中國央行創記錄幅度下調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中間價兩日連跌逾千點,跌幅3.5%。印度《經濟時報》報導稱,這讓人聯想到美國銀行家James Rickards四年前提出「貨幣戰」理論。2011年Rickard出版了《貨幣戰爭》(Currency Wars)一書。書中寫道:
「全球三大經濟體發行的三種超級貨幣——美元、歐元和人民幣是新一輪貨幣戰爭的三大豪強。這第三次貨幣戰爭始於2010年,是2007年全球經濟蕭條的產物。其主戰場是美元和人民幣對決的太平洋、美元和歐元對決的大西洋,以及歐元與人民幣對決的歐亞大陸。」
印度《經濟時報》梳理了Rickard書中的三次貨幣戰爭,它們分別是:
第一次貨幣戰爭(1921年-1936年)
它處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正是在1870年至1914年創造了價格穩定的金本位制時代結束後。其戰爭根源是英法兩國戰後無力償債和德國支付賠款。
德國為彌補財政赤字和支付戰敗賠款超發貨幣,1921年發生惡性通脹。這迫使法國1925年為維持競爭力讓法郎貶值,英美兩國又回歸金本位。到了1931年,英國被迫讓英鎊大幅貶值,脫離了金本位。美國和法國分別於1933年和1936年取消金本位,任由本幣貶值。
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期間,美國政府禁止私人持有黃金,金價維持在每盎司35美元。直到英法美三方訂立協議才終結那輪競爭性貨幣貶值。
第二次貨幣戰爭
它始於1967年英鎊貶值,英鎊大量超發,發行規模是英國全國黃金儲備的四倍。通脹上升迫使法國退出同英、美、意、荷、比、德、瑞六國共同建立的黃金總庫,其份額由美國承擔。
次年爆發黃金搶購潮,美國半個月流失黃金14億美元。為保持每盎司黃金35美元,同時減輕黃金兌換對黃金總庫的壓力,那年美國召開會議,決定黃金在私人市場與官方間市場實施兩種價格。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放棄金本位,終止每盎司35美元的兌換價,並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在實行貿易保護的同時打響貨幣戰。1972年英鎊又貶值,同年6月德國實施資本管制,美國陷入經濟衰退。次年IMF宣告佈雷頓森林體系「死亡」。
第三次貨幣戰爭
它始於金融危機以前中國對美貿易出現大規模順差,美國當時指責中國「操縱貨幣」。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聯儲推出QE這類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元由此貶值,美元對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其他主要貨幣開始下跌。
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臺,推行日本史上規模最大的寬鬆政策,日元開始貶值。歐洲央行從去年起推出購買ABS資產和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的寬鬆措施,今年3月正式啟動QE,購買歐洲國家主權債券。大寬鬆措施也推動歐元匯率下行。
本週中國央行下調人民幣中間價引發人民幣兩日大跌,人民幣貶值令韓國、泰國、印度等其他亞洲國家開始考慮是否要競爭性貨幣貶值。
海外媒體提到,西方分析人士擔心人民幣貶值會掀起全球通縮大潮,甚至可能又迎來一輪全球經濟衰退。
曾準確預測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前賣方明星貨幣策略分析師Stephen Jen認為,人民幣貶值有掀起新一輪競爭性貨幣寬鬆的風險,未來九個月,新興市場貨幣可能因此平均貶值30%-50%。美國銀行的利率與外匯研究主管David Woo認為,人民幣貶值會「觸發全球競爭性貨幣貶值,它將始於亞洲,但絕不會在亞洲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