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身上充滿一個「奇」字。
據清•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三十三》記載,姚廣孝十四歲時剃度為僧,名道衍。後來又跟道士席應真學道。有位相面師傅叫袁珙的看見姚廣孝大叫說:「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姚聞聽後居然大喜。這位劉秉忠也是個和尚,曾幫助忽必烈打天下,建立了元朝。
姚廣孝
說他是「奇僧」,因為他實際上是半僧半俗。本是個出家人,不老老實實吃齋念佛,反而輔佐朱棣,硬是在不強的實力下從明建文帝手中奪取了大明的江山。以其高明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永樂王朝的第一功臣。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去世。朱元璋選了皇孫為皇位繼任人。朱元璋死後皇孫朱允炆即位,大肆清除諸王,燕王朱棣的處境十分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謀士姚廣孝密勸朱棣起兵奪取政權,但朱棣一直顧慮重重,下不了決心。燕王朱棣最後決心起兵奪取皇位,姚廣孝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有一天憂鬱之中的朱棣看著窗外的寒冬景致突然隨口說了一句「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氷」姚廣孝身上充滿一個「奇」字,在一旁的姚廣孝馬上附和了下句「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
據《明史》記載,當姚廣孝勸說朱棣起兵時,「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由於朱允炆繼位後採取一些利民措施深得民心,朱棣說出了他的憂慮:「民意都支持朝廷,我們能怎麼辦呢?」道衍曰:「臣只知天道而已,何必管什麼民意!」
姚廣孝幫助朱棣秘密訓練兵勇,秘密製造大量武器。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終於以「清君側」為名正式舉旗造反。
朱棣領兵南下時,姚廣孝負責後方燕京的保衛。他成功地抵抗了朝廷軍隊的數次攻擊,並與回援的朱棣軍內外夾擊取得大勝。
朱棣起兵三年,與朝廷形成膠著狀態。姚廣孝提出一個大膽計畫,「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原來朝廷把重兵都部署在北方,意在迅速消滅朱棣的大兵。姚則建議擺脫與朝廷在北方的糾纏,大兵直搗京城,京城已無強兵,必勝無疑。事實證明,姚的計謀完全成功。朱棣迅速取得最後勝利,朱允炆不知去向。
姚廣孝不只是位軍事奇才,在永樂朝的文化建設中也是大顯奇才。他是中國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他還重新監修了《明太祖實錄》。
然而姚廣孝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為很多人不理解,包括家裡人和朋友。《明史》記載,候同產姊,姊不納。訪其友王賓,賓亦不見,但遙語曰:「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復往見姊,姊詈之。就是說,連親姐姐和好朋友都不願見他,甚至罵他。
畢竟朱允炆是從明太祖合法繼承的皇位,姚廣孝卻輔佐朱棣硬是用武力從合法皇帝手中奪取了政權。這既不符合儒家法理,也不為民心所接受。也許這是姚廣孝的另一種「奇」。然而,世間的一切均按照一定規律發展,或者說,按著天意發展。改換皇帝這麼大的事情能是偶然的嗎,能由某個人說了算嗎。姚廣孝只不過是順從了天意,做了正確的事情。
與朝廷多年你死我活的戰爭中不知死了多少人,這又是姚廣孝為人詬病之處。出家人慈悲為懷,怎可指揮大軍殺人!
其實,從高一層角度看,這一切都很正常,沒有什麼奇怪之處。
姚廣孝墓塔
姚廣孝是位高僧,他應具備「宿命通」功能。已經知道天象變化的趨勢,就是「天道」。他輔佐朱棣奪位就是順應天道之舉。不管人們暫時是否理解,姚廣孝是對的。
說服朱棣起兵,戰爭之中難免死傷。但這是天象變化下不可避免的,帳不能算在姚的身上。
姚還極力保護過兩個人。一是方孝孺,這是一位大儒。姚曾要求莫殺此人,但未成功。另一位是和尚溥洽。「溥洽者,建文帝主錄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這位可是放走建文帝的頭號嫌犯,已被關押十幾年。當姚彌留之際,明成祖看他,並問他還有什麼要求,廣孝曰:「僧溥洽系久,願赦之。」有人據此認為,建文帝很可能被姚藏起來了。這為探討建文帝去向之謎又添了一種說法。但因缺乏證據,尚難成定論。
按其個人的行為,尤其奪取政權後,廣孝堅持僧侶生活,「命蓄髮,不肯。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出振蘇、湖。至長洲,以所賜金帛散宗族鄉人。」可見姚廣孝堅守了修煉人的本分。不求名利,不存錢,不近女色。
可以說,姚廣孝順應天象,做了他應該做的事,同時也在生活中堅守了修煉人的本分。因此他得以善終,留下了好名聲。死後去了他應去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