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據美國華文媒體報導,中國小留學生大批湧進美國南加州,各地寄宿家庭如雨後春筍。接收中國小留學生開闢寄宿家庭,近年一度成為南加不少華洋家庭的「肥水副業」,不過似乎愈來愈多寄宿家庭發現,生活形態與教育方式的落差,使他們對中國的「小皇帝」、「小皇后」們難以適從,曾經被許多家庭爭相競搶的「香餑餑」們,如今不少變成「燙手山芋」。但是,這股銳不可擋的留學潮中有多少苦惱與沉浮的故事?
寄宿家庭1:非親骨肉 分寸難捏
「八年前當聽說中國小留學生希望學習美國文化,希望來家住一段時間,我和先生二話不說,對中國小留學生們充滿期待」,天普市退休白人教師瑞塔表示,為歡迎中國學生,她和家人將自家房間收拾得一塵不染,每天變著花樣烹飪各種美式食品,「希望中國孩子不僅在異國他鄉學習美國文化,也減少思鄉煩擾」。
「但似乎不少中國孩子不大願意與人交流」,瑞塔表示,尤其是近年來的中國小留學生,「常常整天將自己關在房中」,她說,即便是大家同桌吃飯,她家小留學生也常常一言不發,「最後變成我們感覺就是陌生人住在家中,儘管彼此相處不短時間,還是相當陌生,感覺不是很舒服」。
但餐桌上惜言如金的小留學生,回到自己房裡卻口若懸河,「常常深夜兩、三點還聽到裡面歡聲笑語」,瑞塔說,她和先生商量再三,最後決定「我們不掙這錢了」。
「不舒服」的不僅是瑞塔一家。蒙特利公園市陳先生表示,因為太太長期賦閑在家,加上經不住國內當年老同學再三求情,從四年前開始將家中部分房間辟成「小留學生之家」,每人每月1,200元至1,500美元左右,算是家中收入不錯的副業。
「但你得忍受小留的生活習慣」,陳先生表示,「吃完飯不洗碗」,「頭髮掉一地不收拾」、「煮東西不看火」、「見面不打招呼」、「出門晚歸不通報」,他說,前後接待的小留學生將近十個,「奇怪的是不少小留學生生活習慣驚人相似」。
陳先生說,有次他太太從外面買菜回來,驚見爐頭上炒鍋已燒得黃煙直冒,鍋臺一塌糊塗,「如果不是早回一步,屋子恐怕都要燒著了!」小留學生後來承認,是自己放下面條打電話忘記看火。陳太太忍不住批評,小留學生卻滿臉委屈的說:「我在家中從來不用做飯!」
哈岡近年接待不下十個中國小留學生的寄養家長朱太太表示,她感覺中國的孩子們不少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金枝玉葉」,她家的小留學生女孩,「床鋪地上全是東西,鞋子在床上也視而不見,如果大人不幫忙收拾,就這樣一直亂著」,孩子就在「垃圾堆」上玩計算機。更讓她難以忍受的是,小留學生和國內煲電話粥,作息時間也顛倒黑白。朱太太說,有次小留學生家長來洛,她婉轉表達「半夜不睡對孩子健康不好」,沒想到孩子媽媽答得爽快:由著她吧。朱太太表示,小留學生家長一副信任不多的樣子,讓她感覺特尷尬。
寄宿家庭2:若即若離 想管也難
中國大批小留學生湧進南加州,寄宿家庭幾家歡樂幾家愁,離開父母羽翼的一些小留「無法無天」,曠課、逃學、深夜不歸,寄養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本來都是朋友幫忙,順便也增加一點家庭收入,但現在那點收入,還抵不上那份操心和擔憂。」
家住哈岡的邵太太三年前開始,幫忙大陸的大學同學照顧來美留學的未成年孩子,後來口耳相傳,大陸朋友的朋友、同學的同學相繼將自己的「小留學生」孩子送到邵家,幾年下來,邵太太心得一大堆,「憂多於安」。
「按照寄養家庭合同規定,孩子出門需經過寄養家長同意和安排,我們必須對孩子們的生活、學習、安全負責」,但現在,她這道封鎖線已全不管用,「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寄養父母說了算,是孩子說了算」。
邵太太家最近接待一個大陸17歲女孩,剛在東區一家高中入學不久,就認識一個同是來自大陸的小留學生,兩人很快陷入熱戀。
寄宿家庭聽聞風聲,禁止女孩晚上外出。沒想到女孩為避開驚動寄養家長,半夜裡從後院翻牆出去,因天黑牆高,不小心跌傷前額。寄養父母問她,她只說是不小心碰的。如果不是女孩後來跟一幫小留學生朋友神吹時說漏嘴自己的「遭遇」,寄養家庭可能永遠都會蒙在鼓裡。
煩惱的寄養家庭還遠不只邵太太一家。同住東區的劉太太和先生最近一年多次被寄養孩子就讀的學校找上門,請他們「務必對寄養孩子負責」,哭笑不得。
「我天天早上8時準時送他到學校門口」,但劉先生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常常前腳剛走,17歲的寄宿小留學生男孩後腳就被一名同在洛杉磯留學的孩子接走,上遊戲店、去KTV,或去其他小留學生家打麻將,有時幾個小留學生一起打出租車到South Coast Plaza海買。按學校規定,每位同學一學期請假不能超過十天,否則需出具醫師證明。但這也難不倒這位小留。他通過其他同學認識當地的一位華人醫師,「每次給60美元,換三天病假證明」。
「我們做寄養父母的,真是左右為難」,一位寄宿家庭太太表示,對小留學生的問題,不能不說,但說重了,或者孩子國內父母打電話來詢問,他們馬上會給你臉色看,好幾天不理你。
一位寄宿家庭家長表示,學校明文規定孩子不能抽煙,他們全家也從來沒人抽煙,但最近後院時常發現成堆的煙頭。詢問寄養小留學生,他剛開始不承認,最後居然回答說:「我爸都不管,你管得著嗎?」
一邊鞭長莫及,一邊無所適從,讓小留學生對親身父母和寄養家長,若即若離。
小留學生1:文化加飲食 現實落差大
今年中國農曆新年,南加中國小留學生寄宿家庭曾驚爆「大陸爹媽找不到留美孩」,嚇得兩岸家長魂不守舍,最後卻發現是小留學生擅自飛回老家,因為「過年想家」,更因為「忍受不了美國生活」,不辭而別,不告而返,卻不敢面對父母和寄宿家庭。
核桃市張先生小年夜突然接到廣東老友徐先生電話,說是「寶貝女兒失蹤了」,「我們除夕給孩子打了不下20通電話,手機、學校、寄宿家庭,全都沒有」。活活一個16、17歲的孩子全然不知去向,嚇壞了全家。張先生也急得像熱鍋螞蟻,電話打遍洛城熟人,最後終於從一位友人得知:「前兩天她說想家要回去過年,我送她去的機場」。
兩、三個小時後,大陸老友再來電話,「孩子找到了」,老友告訴張先生,寶貝女兒確實獨自回了國,但擔心家人不同意,先斬後奏,到了家不敢見父母,只好除夕夜躲在自家車庫不上樓。「女兒還說受不了美國,不回去了」。
徐先生16歲的女兒去年秋天到南加留學,在聖塔芭芭拉一家教會高中就讀,同行的還有兩位也是廣東女孩。三個女孩同進同出,形影不離。不料兩個女孩去年寒假回家,本來說好假滿返校,卻臨時決定「不再去美國了」,「因為受不了天天讀聖經,天天三明治、炸雞和蔬菜色拉」。
無獨有偶,近年幫朋友接待過多位中國小留學生的陳太太表示,她認識的小留學生中,現在「差不多走了三分之一」,有點跌破眼鏡。
她年前幫忙一位大陸友人的孩子來美留學,進入哈岡威爾森高中就讀,按家長意願住進了一戶墨西哥人家。不久孩子卻打電話向她抱怨「墨西哥寄宿家庭洗澡不關門」。
陳太太表示,她認識的小留學生也有抱怨寄宿家庭管教太嚴,不輕易讓孩子出門。有次一個孩子多次打電話給她,請她幫忙週末接出去吃頓中餐解饞,她給寄宿家庭打電話說明情況,「但等到再想具體約時間帶孩子出來,監護人再不接聽電話」。
寄養家庭的嚴格和一些小留學生從小養成的寬鬆,似有很大落差,陳太太表示,她朋友過來留學的孩子中不少人來自富裕人家,「有次我去機場接孩子,下來的兩個全身都是名牌」,陳太太說,一個女孩的行李包,大、中、小全套都是大牌子。不少小留學生寒假暑假更是一定回國,「買機票時,價格連問都不問一下」。
小留學生2:五狗同吃飯 三年沒好友
但小留學生中「一肚子苦水」的也不少。
「我來美國三年,沒交到一個知心好友」。來自深圳的陳同學表示,他來美國時已是高中一年級,直接對接進入這裡的十年級,「本地學生都開始衝刺大學」,根本沒人注意他這個外國學生。「我們這些外來人,自然只有小圈子」。
語言自己摸索,文化自己適應,連飲食都不能隨心所欲,而比「小圈子」更無奈的是「中國小留」的標籤。陳同學表示,他的班上大多數都是來自中國的國際學生,本地學生雖是少數,但「從他們的眼神和言談中可以看出,他們根本看不起我們這些小留學生」。
「FOB(Fresh of boat)」已不是第一次聽到,陳同學表示,有次他聽到一幫本地同學正在討論中國小留學生,「很有錢,但很傻」。陳同學表示,他身邊確實有很多小留學生「花錢如流水」,而他隻身一人來美留學,父母雖經商有成,但自己「每月的零花錢不超過150美元」。
但不管自己多努力,都感覺很難摘掉這個「有錢而傻」的標籤,「挺難過的」。
不到16歲即來美留學的另一位陳同學表示,離開父母異國求學的最大挑戰不是學業和語言,而是生活環境。「當你感覺無法改變的時候,很難過」。
陳同學表示,她居住的寄宿家庭,是一對大陸和臺灣夫婦開辦的「小留學生之家」。除了主人一家四口,還有她和另外一位留學生,外加五隻狗狗。
由於主人對狗狗寵愛有加,「我們吃飯狗狗就在腳邊轉悠」,滿屋的狗味和狗毛,對從來沒有養過寵物的小留學生是個不小的挑戰。
「最難過的是吃‘大鍋飯、大鍋菜’」,陳同學解釋,寄宿家庭經常幾個菜煮上幾大鍋,「每天加熱後再吃」,「常常三、四天吃不完,不吃完主人不做新菜,我們只能繼續吃舊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