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12個月裡,中國GDP增長速度只有5%到6%,而非中國政府公布的7%(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06月10日訊】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路版六月九號星期二刊登題為「中國經濟增速‘被高估’」的評論文章。評論認為,中國當前的經濟增長速度被高估一到兩個百分點。
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獨立宏觀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提供的分析認為,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12個月裡,中國GDP增長速度只有5%到6%,而非中國政府公布的7%,因為中國在統計計算GDP時存在一個技術問題,沒有使用經濟學中的所謂「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進口商品的價格沒有被排除在外。GDP平減指數是用來衡量通脹的指標,用於將名義GDP轉換為通脹調整之後的實際GDP數據,涵蓋範圍比通常所說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更廣,是美聯儲優先採用的通脹指標。
對此,中國廣州經濟學家黨愛民星期二表示,:「既然凱投宏觀講得那麼專業,中國經濟增速被高估就有可能,中國在今後的GDP的統計計算過程中應該考慮到這一因素。世界其它國家也可能存在同樣的問題。這是非常專業和技術性的問題。」
凱投宏觀表示,如果他們的分析正確,那將意味著包括印度在內的一系列新興市場國家都可能無意間高估了各自的經濟增長數據。由於GDP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指標,理論上使用平減指數就是為了反映國內生產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排除進口商品價格的影響。在很多情況下,不使用GDP平減指數雖然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在進口商品或服務價格通脹變化與國內的通脹變化大不相同時,例如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迅速上漲或下跌時,不扣除進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因素就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對此,北京經濟學教授胡星斗星期二表示:「GDP的衡量雖然本身就充滿了爭議,但基本反映了一個國家所創造的財富,或新增的生產力,問題只是GDP到底多少存在爭議,很難準確無誤地評估。凱投宏觀說中國沒有排除進口商品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GDP被高估,那可能就是一個中國統計計算方法與其它國家不一樣的結果。這就像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總是很低,與老百姓的感受總是不一樣,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我們計算消費者價格指數的方法有問題。」
凱投宏觀的分析顯示,由於中國在計算多數經濟領域的平減指數時沒有扣除進口商品的價格變化,結果使中國的平減指數更加緊跟消費者價格指數;這樣一來,當進口商品或服務價格上漲時,中國的通脹就可能被放大;當進口價格下跌時,通脹則可能被低估。
黨愛民認為,不管使用什麼樣的經濟增速統計方法,中國經濟運行未來一段時間還會徘徊向下:「中國政府現在在宏觀經濟方面能使用的招數都已出手,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也已經非常寬鬆。雖然貨幣寬鬆了,但只要中國消費不振,中國經濟不會有什麼起色。現在的情況是,中國有的錢人消費飽和了,沒錢的人缺乏購買力。這樣肯定導致國內消費不振,消費不振,怎麼生產?貨幣寬鬆解決不了消費不足的問題,因為沒有購買力但需要消費的人沒有償還能力,寬鬆貨幣情況下也貸不到款。一言以蔽之,現在要解決廣大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問題,讓他們能夠消費,否則中國經濟難以有什麼大的起色。」
雖然凱投宏觀的分析認為,中國的GDP平減指數不能精確衡量中國國內產出價格的變化,但胡星斗教授認為,由於中國還不是完全成熟的市場國家,很多經濟活動,像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動、家庭經濟活動和地下經濟活動在GDP計算中並沒有被統計在內;如果這些活動被計算在內,也許中國的經濟增速並不低。那中國經濟增速在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12個月裡究竟是多少?對此,胡教授表示:「如果按照現有的統計方法計算,我認為中國GDP增速最多也就是5%,低到2%到3%都有可能,的確達不到官方公布的7%。然而,如果將農村經濟活動和地下經濟活動等考慮在內,或者說改變一下統計方法,也許中國經濟增速比官方公布的還要高一點。未來中國經濟可能會持續下行,就像有些國家那樣可能在2%到4%的範圍內低速徘徊很多年。至於政府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那要取決於中國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方面能否有進展。如果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改革沒有進展,中國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增速在2%到4%之間低速徘徊若干年之後出現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