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地方債改頭換面 多地設產業基金


【看中國2015年05月03日訊】中國大陸地方政府債務或在30∼40萬億元之間,一些地方政府只管借債,根本沒有考慮到還款壓力,不斷「借新還舊」來延緩債務危機。並且伴隨房地產市場低迷,賣地收入也受到衝擊,這使得地方政府在債務償還時的騰挪空間縮小。

去年10月底,中共政府首份地方債管理文件《財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清理甄別辦法》出臺後,對巨額存量地方債「剝離手術」開始了。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匯總本地清理甄別結果後逐級上報,目地是切割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而操刀人則主要是各地方政府的財政部門,通過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將政府債務轉為企業債務。

中共政府力推的PPP(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模式有其背景和深意,在大陸各地方政府的地方投融資平臺快速形成巨量的地方政府債務,令地方政府喘不過氣來。而這或導致企業破產潮開始,一旦地方政府將政府債務剝離成企業債務,那麼就可以依照《公司法》對企業破產重組,因為地方政府對債務的償還能力和意願都是需要質疑的。

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也對PPP發出過警告,他對媒體表示,如果技術不規範、商業可行性不匹配、風險分配機制缺失、項目準備不充分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造成PPP項目失敗。

4月21日,中共政府發布《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鼓勵以設立產業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項目資本金,為PPP融資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新舉措。

設立產業基金入股PPP項目,正在成為PPP融資的新模式,這為諸多PPP項目的落地打了一劑強心針。在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加大、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成本較高的情況下,借力基金吸引各種社會資本投入PPP項目,成為一些地方的重要手段。

雖然產業基金入股PPP能解融資之急,不過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部分產業基金錶面上是表外融資,不增加地方債務,但地方財政多出具「安慰函」,以土地出讓收入作保,明為股權實為債權,增加了地方政府的隱性負債。

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王守清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PPP做法,都是投資者和地方官員為做PPP繞過中央規制的所謂創新,即使不違法也不應成為主流。凡是不以長期合作、分擔風險和提高效率的PPP都是耍流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辛荷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