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克拉科夫17公里外的小鎮上有一個神奇的地下王國——世界遺產維利奇卡鹽礦。
人類生活中的飲食需要「鹽」這個佐料,襯托出食物本身的味道。然而鹽除了可以從大海取得或是鹽湖裡,其實世界上也是有鹽礦。
在波蘭克拉科夫附近有一座鹽礦,是一個從13世紀起就開採的鹽礦。最早有關鹽礦的文獻是由一個叫修建者卡西米盧斯(Casimirusthe Restorer)的貴族記載於1044年,以magnumsalalias Wieliczka提到了維利奇卡鹽礦。
從很早的時期起,鹽就是當地的經濟基礎。在古代波蘭地區,鹽可以作為一種支付手段。最初鹽是通過蒐集鹽滷水並加熱蒸發制得的。究竟幾時開始開採岩鹽並不清楚。很有可能是在打深鹽井時發現了大量的岩鹽,接著使用原始工具的開採就開始了。
當時波蘭的統治者馬上意識到了鹽的價值,這也是為何鹽的開採和分配都被壟斷的原因。他們知道鹽是極其重要的商品,是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在許多地方都要使用鹽,包括醃肉、醃魚、製作黃油、制革,後來也用於製造黑色火藥。在運作克拉科夫鹽業的第一階段,國王被迫求助於商人,因為投資鹽礦需要大量的資金。商人承擔了所有勘探鹽礦的風險,資助挖深隧道,如果這裡面發現了鹽礦,那麼它將為國王所有。君主利用分期付款來掩蓋他的巨大收入,以保證長久的佔有。開挖鹽礦的權力只有一種途徑獲得,就是被任命管理鹽礦。
不僅食品保鮮行業從鹽獲得大量利潤,鹽也成為了政府的一種工具。在14世紀時,鹽產出了國家超過30%的收入。君主利用這些收入賞賜家眷、親屬以及其他各種貴族。鹽礦的收入支撐了朝廷以及其他國內重要人物,以及支付了保護商路的城堡。
在1368年卡西米爾大帝(Casimirthe Great)放棄了對鹽礦的專有權,頒布了一道被後來被稱為卡西米爾法令(Statut Kazimierzowski)的法令。這份文件規定了個人與各種工作團體的權利和稅,以及作賬目的規範。成立皇家委員會以檢查地下的挖掘和建築,核查賬目,還有發出指導和指令。
在16世紀,維利奇卡鹽礦成為當時歐洲最為重要的商業之一。
王室對鹽礦的控制在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時終結。奧地利的統治不僅在組織和管理上有所改變,而且引入了新的採礦方法。在奧地利統治時期,一座電廠建成並為鹽礦供電,修通到克拉科夫的鐵路。地下作業也變得更為自動化,使用了風鑽。一臺磨鹽機和一臺蒸汽動力起重機也投入使用。
1826年到1846年礦中的鹽水被用作溫泉療養。在1950年鹽礦的一部分被闢作博物館對外開放。1958年,鹽礦的溫泉療養被重新恢復。197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1996年,鹽礦停產,鹽層已被幾乎挖盡。
維利奇卡鹽礦地下共分九層,其中有長達100餘公里的隧道。其中建有教堂等建築以及許多鹽雕,較著名者有聖金加教堂(St. Kinga's Chapel)。
所謂的鬼斧神工就是在形容這樣的景觀,每個彫刻很傳神又精細,真不愧是世界遺產,有機會到波蘭一定要前去參觀。
這是一個由鹽組成的世界,教堂、餐廳、療養院,一切都是鹽建的,天花板上垂著鹽花,地上鋪著鹽礦石……。
維利奇卡這個詞在波蘭語裡就是偉大的意思。陪我一探地下世界的嚮導開宗明義:「曾經,鹽就是黃金啊!」今天看似普通的鹽,在中世紀的歐洲確曾貴如黃金。
從公元13世紀開始至今,維利奇卡鹽礦已經持續採鹽長達800多年。在14世紀時,這個鹽礦產出了波蘭王國超過30%的收入。
下礦要走樓梯,在足足經過了378級樓梯後,來到地下53層,到達鹽礦開採的地方。
鹽礦的通道被密密實實的木質立柱支撐,鹽對金屬具有很強的腐蝕作用,所以整個鹽礦的建築使用了大量木材,不僅作為支撐物,還被用來製造木質管道運輸鹽水。
眼前不斷出現的是模擬當年鹽礦工人們生活、工作場景的雕像。
這些雕像都是由鹽雕砌而成!
當年鹽礦工人們生活、工作場景的雕像。
鹽礦裡最具特色的,莫過於那一間間教堂了。
而最壯觀的宗教場所,是地下101.4米處的聖金嘉教堂。教堂高達10米,長54米,最寬的地方有18米,相當於10個籃球場大小。
鹽礦中目前共有40間教堂,最深的一間在鹽礦的7層、地下270米處,至今沒有向遊人開放。
這麼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始建於1896年,居然是3名礦工用了67年時間開鑿的,於1963年才最終建成,堪稱窮其一生。除了信仰,很難想像是什麼支撐他們在明滅的燈火中、動盪的歲月裡完成這樣的巨作。
教堂的地面是用鹽岩仿照菱形地板彫刻而成,天花板上掛著用鹽的結晶體做成的精美吊燈。
教堂的四壁佈滿大小鹽造浮雕壁畫,工藝十分精美。
在歷經兩三個世紀後不但沒有腐蝕,反而越來越光滑。
吊燈映射著周圍的浮雕,鹽牆壁顯得閃亮十足,十分魔幻。
後一道重頭戲就是在位於地下110米處的地下餐廳用餐,這裡絕對是歐洲「最深的餐廳」。點上一盤開胃的蘑菇湯,主餐是三文魚,邊吃邊開玩笑地想,如果覺得味道不夠濃,是不是可以直接從牆壁上刮點鹽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