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後30年怎樣否定前30年?(圖)

作者:何清漣 發表:2015-02-18 00: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鄧小平轉了什麼折?(資料圖片/看中國配圖)

由鄧小平改革啟動的後30年,與毛的前30年究竟是什麼關係?因政治合法性考慮,中共當局通過各種方式,刻意說成是繼承關係;比較極端的批評者也將其說成是繼承關係,認為兩個30年是暴政的一脈相承。
 
本文分析鄧小平改革啟動的十年,即1989年以前與前30年的關係。
 
後30年以否定前30年作為起步
 
如果僅從專制極權的本質(一黨專制)來說,鄧與鄧後的中共政權確實與毛是繼承關係。但除此之外,這兩個30年實在太不相同了。前30年的主題是革命,其中「文革」十年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後30年的主題是「改革」,到了1990年代中期之後,改革徹底墮變成權貴私有化。
 
凡在改革之初已進入成年期的人,都很明白鄧在改革初期與毛走的不是一條路,毛是「極權政治+計畫經濟+閉關鎖國」,是黑暗專制;鄧的改革初期是「專制政治+市場經濟+對外開放」,是開明專制。那段時期之所以被公認為是「撥亂反正」,緣於其對文革的否定,這種否定涵蓋了文化教育、經濟與政治。
 
1978-1980年代前期改革:撥亂反正
 
一、徹底否定「文革」的「教育革命」。
 
鄧氏改革讓中國受益匪淺的起步之作,就是廢除文革時期的工農兵學員保送制度,恢復高考,將社會上積澱十年的青年精英吸納進大學,為中國日後的發展做了人才準備。與此同時,用「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份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為知識份子從政治上正名。這互為表裡的兩大舉措至關重要,不僅掃除了文革時期那流氓無產者意識極重的「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謬論,為社會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還為中共革除革命黨遺風做了一項重要工作。
 
革命黨以破壞社會秩序為能事。毛領導下的中共,始終未完成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化。毛本人終其一生,也未完成從革命山大王到現代政治領袖的轉變,最大的喜好是顛倒社會秩序,發動各種運動。因此,毛仇恨知識者(主要是人文社科知識份子),重視造反者。現代國家的政治領袖管理社會,必須重視社會秩序的建構與維持,因此需要吸納受過高等教育且具有專業能力的社會管理者。如今無論在政界、文化界、學界、還是異議群體中,不少舉足輕重之人都來自恢復高考後的77級、78級、79級大學生。鄧小平的改革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他們也以各種方式在型塑著中國的今天。
 
二、徹底否定毛以階級鬥爭立黨治國的方針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廢棄「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之說,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緊接著是承認反右鬥爭擴大化(全國範圍內留了林希翎等幾個右派證明反右未徹底錯),並為歷次冤假錯案平反。除了體制內老幹部們平反之外,更重要的毛澤東「階級鬥爭論」製造的「階級敵人」,即地富反壞右及其子女結束了飽受迫害與政治歧視的悲慘生活,中國歷史上最荒謬的反向身份歧視到此結束,上億人的命運因此改變。
 
三、經濟改革起步
 
80年代前中期的改革,是各方均從中受益的時代。
 
毛時代,中國人口70%生活於農村,在人民公社體制下過著極度貧困且缺乏人身自由的生活,與1949年前的自由狀態相比,形同農奴。1979年,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的農村改革起步,並在1984年放開限制,允許農民進城務工,改變了毛時代將農民圈在土地上,「死徙無出鄉」的前現代社會的控制模式。
 
在城市裡,允許個體經濟存在,理論支持是「個體經濟是公有經濟的拾遺補闕」,幾年後再過渡到允許私營經濟存在。其時反對者眾多,有人從馬克思著作中找出理論支持,即雇工8個及以下且自己參加勞動不算剝削。這項改革緩解了城市就業壓力,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萬元戶」。
 
緊接著中國進入城市經濟改革,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都列為改革目標,起步時採用計件、獎金制度激勵工人的勞動積極性,此舉改變了公有制企業效益極低的吃大鍋飯狀態,直到90年代中期之前,工人一直是改革的受益者。
 
對外開放,國人從此睜開眼睛看世界
 
對外開放,意味著打開國門。1979年7月,鄧小平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開辦是利用經濟學中的國際分工與比較優勢理論,中國的比較優勢當時是土地與勞動力價格低廉,對外資可採取優惠免稅政策,因而吸引了大量港臺日韓資本來華投資,為中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從此,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
 
開辦特區之舉,在社會主義國家從無先例,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只能依靠對外封閉、對內愚民兼高壓暴力才能維持。鄧小平1997年2月辭世,無論對外開放今後於中共是福是禍,他在世之時更多地是看到「福」,也不可能想到對外開放於中共而言是打開「潘多拉盒子」,更不可能想到今天中共需要每年投入數百億封堵網際網路信息。
 
從毛那篇《別了,司徒雷登先生》發布之後,中國人只能憑藉《人民日報》等官媒信息瞭解世界,收聽美國之音與BBC是收聽敵臺,一經發現必受重懲。凡有親屬在海外的被列入有「海外關係」,幾乎等同於「特嫌」。在中共宣傳洗腦教育下,全中國人幾乎都知道「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勞苦大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打開國門的結果是,一直被中共當局閉目塞聽的中國人從此可以睜開眼睛看世界。被港臺繁榮所震驚的大陸人,這才明白,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並需要被解救的人,原來就是中國人民。
 
從此,中國當局多了一項困難任務:既要享受對外開放的經濟成果,又要嚴防西方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中國人。在1989年之前,中共當局在鄧小平的支持下,已經開展了清除精神污染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這兩輪針對黨內外知識界的運動,為此鄧小平廢掉了開明的總書記胡耀邦——自從1978年以來,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被稱為中國改革的「三駕馬車」。
 
鄧政治聲望的頂峰:小平您好
 
今天再回首1980年代那段歷史,也得承認,即使背上了「六四」鎮壓這一國家之罪,鄧小平也是其同代革命領袖當中走得最遠的人。許多改革開放舉措雖然是集思廣益,但如果不是鄧採納建言,堅決推行,幾乎不可能實現。在「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都要流血」的中國,鄧小平實施的所有改革幾乎每一步都伴隨著激烈的爭論。市場經濟(最初的提法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開辦特區這些在今天看來極為正常之事,當年實行之時,都會有黨內保守派拿著馬恩經典尋章摘句,證明上述舉措違背馬經的基本原則,是資本主義復辟。開放農貿產品自由市場,承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引發了一場「商品經濟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大論戰,許多老一代經濟學家都捲入其中。開辦特區並向外資公司收取租金的做法,當時被譏為讓中國淪為外國殖民地,等同於1949年以前的租界,喪權辱國。
 
鄧小平對這些「理論問題」厭煩之極,乾脆下指示對重大理論問題「不爭論」,採取「打左燈,向右轉」的實用主義策略,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經濟改革。其時,鄧小平那句「再不改革開放就要開除球籍」膾炙人口。1984年國慶閱兵,北京大學學生在經過天安門城樓時突然展開「小平您好」的橫幅,這一畫面瞬間傳遍世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社會,鄧小平的政治聲望達到頂峰,世界都在期待他帶領中國「走入新時代」。
 
電視劇《鄧小平》拍攝選取的時段到1984年,應該是考慮到自1985年以後,鄧的政治生涯當中深受詬病之事越來越多,其中兩廢總書記、六四屠城、90年代之後經濟改革成為權貴私有化盛宴,所有這些,都是不能迴避的真實歷史。(請見後續:《從鄧大人、小平到六四屠夫》)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2025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