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降准對付通縮合適麼?


【看中國2015年01月05日訊】暴跌之後的股市,遭遇11月CPI達成5年新低,有了通縮的風險,所以降准的呼聲來了,最快周內降准的言論喧囂塵上。

看起來是有道理,尤其在前一陣降息之後,降准那是肯定要降的,只是該不該現在的問題。

降息和降准,終極目的是讓寬鬆出來的錢流入最需要它的實體經濟。所以先看看上次降息的效果怎麼樣。

估計效果怎麼樣大家已經有所耳聞了。據說管理層都憤怒了,又拍桌子了。他們調查了下情況,發現降了息,這些實體經濟還是都拿不到錢。更甚的,實體經濟自己都不願意做實體了,人家別說拿不到錢,就算拿到了錢也是去投入股市了。

中國人哪,就是這樣。

問題出在哪裡呢,為什麼無論如何錢就流不到實體流不到中小企業呢?

關鍵就在商業銀行。這些銀行把錢都幹嗎了呢?還用得著說麼,能到股市的就直接到了,直接到不了的,也要千方百計的繞一百個彎去股市。

大家都說這輪股市是槓桿市,確實,融資融券帶來了幾千億的資金。整個11月融資融券交易達22000多億,相較前一個月的14000多億,環比增長50%多。兩融餘額已升至9000多億元,保守估計融資融券帶來的資金超過了5000億。

也不過幾千億嘛。而且,融資融券餘額急劇升高的同時,不少券商資本金壓力日趨緊迫。融資融券差不多該到頭了。

不要緊,融資融券的槓桿相對銀行資金來說,那只是冰山一角。

過去一段時間,調查發現,大量的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傘形結構」隱秘地進入股市:三年前,一些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合作一種傘形信託,即在一個母信託賬戶之下為眾多的中小型私募基金和大戶提供股票配資。光大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廣泛開展了此類業務。銀行理財資金在這些產品中認購優先級,享受固定收益;私募基金認購劣後份額,承擔為優先級保本保息的義務,其資金槓桿可以做到2到3倍,甚至5倍,遠高於融資融券的槓桿水平。另外,傘形信託在單個股票限倉方面也更加靈活,形成了一個相對的監管窪地。

傘形信託產品的規模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或許幾千億或許上萬億。但它的潛力大。

以前聽到這個事情少,是因為以前這些配資資金之前只為高淨值專戶才提供。而如今,銀行已經不甘心了,開始開發向散戶提供股票配資的新業務,而且快速開展。銀行放下身段開始搞這種業務,本質原因在於,這些理財產品資金一時間找不到更合適的投資產品。以往投資債券的收益率大幅下降了。原先高收益率的委託貸款,地產信託,它們的規模在萎縮了。這些資金非常飢渴,急需高收益高流動性項目來替代。

配資只是最簡便的方式交疊到股市。但你可知道,這些銀行恨不得把所有的存款所有的資金都追逐這些高收益的項目,以往搞搞體系內資金空轉,如今瘋狂的股市則是這些高收益項目中的新貴。

現如今,還有哪家商業銀行傻到要去向中小企業放貸呢?別說股市了,橫在中小企業上頭更有意思的項目多了去了。今年的財政政策投入依舊巨大,儘管沒有聽說政府進行幾萬億投資,但是高鐵、核電、特高壓、水利、環保等缺位的大型項目實際上並沒有減速,如今是「結構性大投資」時代。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既然國家支撐的項目沒有進入稀缺狀態,那麼尚能溫飽的商業銀行,就沒必要也就更不願意去啃中小企業這些並不好吃的骨頭。

財政項目的虹吸效應,成為了抑制中小企業融資的關鍵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商業銀行不到餓死的邊緣,就不可能動腦子去考慮如何貸款給中小企業。

當然了,商業銀行也不是真能這麼瞎折騰胡作非為的啦,至少也得在面子上給監管層一個交代。畢竟中國的商業銀行體系跟美國不一樣,商業銀行是要聽話的,連你行長都是任命制的,所以監管層還是有權利強制你放貸給中小企業的。

這個時候,稍微「有點腦子」的商業銀行,就玩出花樣來了。上個季度開始,整個商業銀行體系乾脆連存款頭寸都開始下降了。商業銀行擺出了一副「沒錢怎麼貸?」的無辜臉。你監管機構再有權力,我現在連存款都少了,你總沒法逼我放貸了吧?

一時間,各種「存款去哪兒?」的猜測升溫。有人說,是被網際網路金融衝擊到了,有人說,是時代變了。其實存款哪也沒去,無非上演了一場商業銀行與監管機構之間的「暗戰」。

要知道,國外的銀行業同樣會在緊縮週期貸款額減少。不過人家說得很明白,就是有錢但是就是惜貸,因為出於資金安全考慮。這時候,國外的央行為了刺激銀行貸款,往往是各種誘惑性政策輪番上陣。而這一切,到了中國,市場化的模式就會變味:上面一句「要放貸」你就不得不放貸,因為你是國有企業,不聽話就走人;另一方面,貸款放出去之後的考核卻仍然遵循市場化(出了壞賬也要走人)。

這還讓不讓人玩了?於是商業銀行在這種政策環境下,自行演變出了一種惜貸的方式——表內資產出表。表象上就是存款頭寸大幅減少。

央行當然不傻,於是在降息之前那個週三的政策上,提出了光鮮亮麗的促進融資的利好政策,但是裡面暗藏了頗具殺傷性的一條:非銀行同業存款都算存款。也就是說出表的資金也要你繳納準備金,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要多繳納兩萬億準備金。這下商業銀行慌了,於是就出現了那個週四某銀行借錢但是借不著的一幕。

說到底,中國銀行業根本不是沒錢,而是不願意貸款。要是真的銀行缺錢了,那麼央行當時就首先是降准而不該是降息。當時降息並不是央行的妥協,降息是給需要資金的實體經濟以信心。壓低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這才是關鍵。

只是問題來了,回到開頭說的,降息之後到現在,實體經濟還是貸不到錢,效果還是沒有很好體現。終歸的問題是,其他方面還沒有理順,你再寬鬆,再降准,也沒用,錢還是流不到實體經濟。

必須要把商業銀行的那些口先給堵住再說。還沒堵住之前,就再來個降准,那真是剛好繼續去助推股市了。股市只會更瘋狂了。

所以國內幾個重要部門在最近的行情中都並不好過。尤其是央行。此前的全面降息實際上成為了引爆本輪藍籌行情的一個關鍵——央行心裏是挺苦悶的,原本打算藉著降息來壓低全社會融資成本促使資金湧向企業,而最終的結果是,股市成了吸納資金的池子,企業該沒錢還是沒錢,社會的成本反而被抬高。雖然怪不得央行——A股本身太便宜了這是歷史原因。但是明擺著的問題是,央行必須要面對這個狀態:後續繼續釋放流動性,不可避免的股市會成為進一步吸金的海綿,但是停止釋放,意味著下游的不少企業很可能熬不過明年。

所以我也深信,降准肯定是要降的,降息也還是繼續會有的,只是眼前降的話,效果不是特別好。

最後,再回到股市。看看最近這個這麼瘋狂的市場,央行不好過,主導了本輪行情的證監會也不太好過。但如今,他的態度逐漸明確了。這次瘋漲,證監會實際上也非常尷尬。對於監管層來說,最愉快的莫過於慢牛行情,大家有得賺,念我的好,又沒啥風險。結果各種因素的作用下,A股來了個火箭發射。這裡面風險的快速累加、風格的不斷變換讓市場不斷傳出——指數上漲不賺錢的呼聲。再加上,這種高度之後的風險釋放,必然造成接盤俠集體陣亡,這又是天怒人怨。搞不好就是辛苦一場不落好。這也是為什麼證監會在前腳降低融資門檻之後,後腳就壓制債券質押。

對於中國股市來說,漲太快了不好,但它必然還要再慢慢往上漲。支持它的正是海面之下的15萬億銀行理財資金,還有幾十萬億的信託資金等等。

為什麼過去五年,中國無法催生出大牛市?因為無風險利率過高。中國市場內的資金根本不關注你無風險利率的水平,中國的無風險利率長期維持在高位。就是因為有著理財、地產兩個幾乎穩賺不賠的畸形市場的存在,A股因為其高風險和賺錢效應低下,而很難獲得資金的青睞。

這種格局,隨著上半年剛性兌付的破裂以及房地產的見頂迎來了實質性的變化。從一直在說的無風險利率上說,儘管出現了下跌,但是目前無風險收益率依然處於很高的狀態,民間融資的利率是15%—20%左右,銀行的理財產品在6%左右。未來無風險收益率會有一個持續下跌過程,且持續很長時間。目前歐洲、日本的無風險收益率都在2%左右,如果中國的無風險收益率從6%降到2%,存在著很大的空間。

從剛性兌付市場出來之後,也許它們最好的選擇就是股市。剛性兌付打破將使得未來出現全世界最大的資產大轉移,打破剛性兌付將是股市的永動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融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