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中國人移民加拿大的謀生之路


移民初到加拿大都面臨一個謀生的問題。隨便打工並不難,但是找一個體面工作卻難上加難。雖然很艱難,但是這也絲毫不奇怪,除非是稀缺人才,哪裡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雖然看似艱難,但是十幾年過去了,所有人都活得好好的,有誰會被餓死呢?實際上大多數活得最滋潤的反而是自己創業的人,有的則是面臨就業壓力重選專業而獲得成功的。

就謀生與創業問題,我先後採訪了十多個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

李女士,1963年生人,夫妻二人是四川大學計算機專業高材生,十多年前以技術移民身份落地加拿大渥太華,原以為技術移民一來便可以找到專業工作,沒想到夫妻二人落地後就面臨生計問題。先是從餐館打工開始,一個工作收入不夠,所以還要趕場。為了多賺錢,夫妻甚至把女兒一個人放在家中,說到此,李女士偷偷望望已經成年的女兒,露出一絲愧疚。後來二人也去公司工作過,但是都不穩定,積累了一定資金以後,二人決定開大排檔。夫妻心想,既然開大排檔在哪裡都能開,幹嘛還守著渥太華,而不去溫哥華呢?於是一家三口來到溫哥華,在那著名的大學盤下來一個大排檔,生意奇好。我每次上課後都去她家吃飯。最令人叫奇的是,雖然是大排檔,大鍋炒的菜,但是個個菜都像是小炒。端上桌來,就說是餐館裡點的菜都有人相信。李女士很健談,對我說現在生意不錯,很穩定,還聘請了國內的廚師和大學生做服務員,但是就是採購累一些。她還說:「累也不怕,生意是自己的。給人打工也不輕鬆,但是生意是人家的。」

陳女士是1964年生人,國內某大學英語教師,來到加拿大卻不知自己做什麼好,因為加拿大人不需要跟中國人學英語。她先後應聘了當地屈指可數的幾家中國人開的ESL、託福雅思學校。對此她說道:「給人教課,課時不夠,千里迢迢跑一趟,一小時也就是18元。既然那麼費勁,還不如自己開。」於是陳女士先是在家裡開班,剛開始打廣告時候人很少,後來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學生達到40多人。陳女士目前還在家裡開班,還又請了一個合作夥伴,二人輪班,這樣陳女士回國的時候,學生可以交給合作夥伴,不至於流失學生。

王先生和張女士是一對夫妻,早年以技術移民身份登陸蒙特利爾。夫妻還算幸運,王先生在蒙特利爾找到計算機工作,張女士則在一家時裝公司負責中國方面的業務,每個月也有3000多加元收入,但是王先生的工作不穩定。這IT行業,太不靠譜,今天還興旺,明天就裁員。夫妻好在經過積累,帶了錢和兩個孩子來到溫哥華,盤了一個雜貨店。據說,他們嘗試了很多生意,最後發現就是雜貨店最賺錢。我經常去他們那裡買東西,幾乎每分鐘都有好幾個客人來購物,還有很多沒完沒了買彩票,不是649就是Lotto Max。他們還僱有一到兩個員工,其中一個員工是香港人,原先是個會計,後來在他們店裡干發現掙得比做會計還多,索性辭掉會計工作,在他們這裡做了全職。

鄭女士和羅先生是另一對夫妻,十多年前登陸多倫多,後來到多倫多附近某高科技小城。羅先生在一家著名的保險公司任人力資源主管,鄭女士則在盛產黑莓手機的公司做事。二人都在加拿大名企,其樂融融,購置了湖景別墅,一家三口共享天倫之樂。誰知好景不長,羅先生的公司裁員,才幹了一年就被裁掉。沒多久,黑莓公司因面臨蘋果、三星的競爭,大量裁員,鄭女士干了五年,也被裁掉。多年打工經歷,二人已經對為人做事精疲力盡,此次下定決心還是自己創業。於是夫妻二人開了一家中國便利店,從彩票到小五金,從副食品到日用品,應有盡有,小店給周圍居民帶來極大的便利。鄭女士說道:「我在多倫多幹過很多體面工作,在社區幹過,在寫字樓幹過,也在名企黑莓公司做過五年,給人打工,哪裡不是如履薄冰?又有哪裡能終身養你?最後不還是自己創業?掙多掙少是自己的,雖然累一些,但是舒心啊!沒有人際關係,沒有勾心鬥角,也不用怕被解雇。」現在他們的便利店生意十分穩定。由於善於進貨,方圓幾里的中國人和老外都知道這家店,平時都會開車來採購。

劉先生是我的駕駛教練,他的故事也和上面的類似。他是以技術移民身份來到多倫多,當年也是計算機行業的翹楚,曾在某著名高科技公司任職,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們部門從經理到員工100人同時被裁掉。他回家拿了近一年的失業保險(EI)。他說道:「我再去發簡歷、面試、找工作,然後再干一兩年被裁掉?算了吧,那種日子不想再重複了。」他考慮了很多出路,最後決定做駕駛教練,因為一來他很懂車,二來他熟悉交通,於是他報了班,專門學習當教練。出山以後,剛開始比較難,因為找不到客戶,但是慢慢客人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以至於現在找他的人還約不上。「有時候人太多,我還不得不推掉幾個給別人,」他說道。這一行有什麼美中不足之處呢?他說:「幹這個就是說話多,嗓子會有些累。」他也很成功,四年前他購買了當地高尚社區的大別墅,現在收入遠遠超過在IT公司時候的收入。

黃女士是來自國內某大學圖書館的一名行政幹部,來到溫哥華以後決定從事按摩行業。她先報班學了SPA行業的一整套技術,拿到了按摩技師的執照。後來數年一直在溫哥華鬧市區華人或韓國人開設的按摩院工作,底薪加小費,每個月最多的時候能有四五千元,但是也極其不穩定。她說道:「不穩定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老闆覺得不賺錢,開著開著就不開了或盤給別人了;二是客人忽多忽少,和天氣有關,所以有時候天氣不好,這一天都沒客人,有時候好天,突然來好幾個,還接不過來,客人就走了,到別家去了。」黃女士還煞有介事地說,一定不要在華人社區幹這行,因為華人捨不得給小費,西人客人普遍小費豐厚,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地給。黃女士還說,因為她有執照,所以相對還算容易找工作,有執照,客人就可以憑發票找保險公司報銷。經過五六年的積累,去年黃女士在溫哥華的一個高尚社區盤了一個680平尺的店,終於自己創業了。

瀋先生生於1970年代,國內某大學法學院畢業,移民到多倫多以後,因為語言關沒過,不得不放棄法律專業,開始漫長的打工生涯。遇到我之前他在多倫多一家服裝廠車衣服。據他說,車衣服的工人都是華人、印度人、菲律賓人,都待在地下室裡幹活,而坐辦公室的都是白人,都在地上。那時他心裏不是滋味,但是為了生存,沒辦法。十年前他每個小時可以掙18加元,那時這個收入遠遠比在溫哥華干同樣工種的收入多。後來他回國在某律師事務所工作,雖然收入豐厚,但是不開心。他說:「實話實說吧,我在這裡,這樣豪華的律師樓,看著體面,其實還不如在多倫多車衣服時候開心呢!」我聽了嚇一跳,難道多倫多那麼有魅力,能讓人放棄北京萬人矚目的好工作,而願意去多倫多蝸居在地下室車衣服?當時我給他出了個主意,建議他去學習醫院護士專業,能相對容易找到更好的工作。沒想到,他一回到多倫多就去幾家社區學院打聽了,一問,護士護理專業很緊俏,還報不上名,後來只好報了一個醫療器械消毒的專業。再後來,據說他去了大醫院專門做消毒工作,也很穩定。

這些人的成功經歷告訴我們,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他們有的用打工的經歷和積累為創業鋪平了道路,有的是花了學費重新深造,重新擇業,假如當時懶惰,滿足於打工,那麼十年過去了,恐怕還在奔波打工。那些想像著一來最好就能掉下一個全職的、終身的工作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不現實的,當然幸運兒也可能有,但是我總覺得上帝還是蠻公平的。



来源:外星人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