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從中國回到澳洲,第一感覺就是碧空澄透、空氣清晰、日照漫長、晨輝耀眼。
那天,一宿醒來還不到六點,朦朦亮的天色,讓迷迷糊的我猛然跳起,還以為逼近晌午呢!原來上海冬天的感覺還絲毫未減,暗自嘲,到底是老了。不知境過情遷。好頑固的慣性呀!十足的一個老頑固了。
走出家門口,堅持每天清晨慢步鍛練的開始了。深深地吸了一口久違的新鮮空氣,透澈心肺,好不愜意!頭腦也頓時清醒,看什麼都倍感新鮮。由於較早,馬路上車少人稀,寬敞的馬路兩旁,高大的樹桿交叉連成一片,似成一個不規則的拱門,漫步其間,悠然自得。曙光晨輝透過葉片的空隙,映射在地面的大小不規則的投影,微風助興,不時搖曳,動感非凡,是一幅百看不厭的潑墨畫幻燈片。
似夢似幻,陶醉其中。走著----,走著----,享受著。突然發覺在那高大樹幹兩旁的人行道,卻是鋪滿了黃褐色的枯葉。仰頭看鬱鬱蔥蔥的綠葉,一派夏天的景象;低頭看一夜知秋的枯葉,是仲秋留下的足跡。時值盛夏,抑或深秋!搞不懂,想不通,興許這就是澳洲令人回味的一絕。我不是氣象學家,也不是植物學家,無需解答,但她賦予我的,卻是另一番感受。雜亂無章的枯葉鋪灑在人行道上,似乎還帶有一些古樸的美呢!當然對於行人來說卻有著更多的不便。
一路走去,突然發現前面的人行道上枯葉突然然消失殆盡,露出了一條灰白的水泥板路。與那些高大樹蔭相呼應,顯得格外明亮。好像經過某些人的清掃,而且逐步向我走去的方向延伸。開始我還以為是馬路清潔工在清掃,但,越看越不像,因為現代社會的清潔工清掃馬路是坐在大型機器上操作的!我正疑惑著,往前走去,才發現一男一女在馬路兩側彎著腰十分認真地在用二個類似中國人夏日常用的大蒲扇,將那些落葉夾住,倒進一個大大的黑色垃圾袋。好奇心促使我加速步伐朝前觀察,二人都穿著一般的服裝,再朝前一看,近百米的人行道已被他倆掃得干乾淨淨;好奇心又讓我走得慢些,很想弄清他們究竟是何許人也。
只見他們走進一幢較大的住宅,不一會又走出宅門,往另一方向繼續他們的勞動。第二天清晨,我再沿著這條路散步,只見那條白色的水泥板露出了它們潔淨的真面目,那麼的耀眼!我不禁思緒萬千。這條馬路周圍不少的房屋都是豪宅,應該是住著較富裕階層。他們的年齡看來不會超過五十,應該還在工作。他們默默地為社會做義務工作自覺熱情,不得不令我敬仰。也由此讓掀開了我在澳洲十餘年生活沉積的回憶---這些年感受到的澳洲人的質樸與愛心。
剛到澳洲不久,人生地不熟,問路是少不了的事。每當我拿了一張寫著地址的小紙問路時,沒有一個老外會拒之門外,他們往往會把你帶到車站,看著你上車。我是個「路盲」,方向感極差,一次散步,雖離家不遠,卻找不到家了,看見一對老年夫婦正在清洗車子,我上前問路,他們二話沒說把我帶上車,一轉彎,我看到了家,要求他們把我放下,他們卻堅持把我送到家門口,我連連Thanks, Thanks,還未定下神,他們開車走了。事後我後悔不已,連問姓名的機會也沒有,也沒請他們進家喝杯茶。
又有一次,我去「水療」,出來時找不到Bus車站了,問了一對在門外與孩子戲耍的年輕夫婦,他們也不知車站的位置,把我沿著我認為正確的路線尋找(其實有幾次我認錯了路,錯誤百出,讓他們做了不少負功),直至看到車站,但他們也並不把我放下,認為這個車站沒有椅子可坐下休息,車子繼續沿著線路往前開,直至看到一個有休息椅子的車站時,才把我放下,接著一句Bye---Bye,開車走了,我連一句謝謝的話都來不及說,我又後悔又內疚。再有一次,我到一個陌生地方,又找不著路,一個老外學生為我指了方向,我向前走一段路後,聽見後面有人朝我這裡奔來,追著我,原來是那個老外學生,他急匆匆地告訴我他指的方向錯了,馬上指了另一個方向,怕我不認得路,還帶了我走了段路---,如此這般,我遇到類似這樣的好心人,不勝枚舉。籠罩在澳洲社會的是一種無形的高尚氛圍。連我們老家來探親的友人,在澳期間也曾遇到如此的熱心人士,感受特深,回國前撩出一句話:「澳洲人真不一樣!太好了!」
為何澳洲會有那麼多富於愛心的好人好事,社會又是那麼和諧,琢磨其中緣由,我認為這是澳洲學校教育的成功,特別是小學的啟蒙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我的外孫就讀的公立小學說起,他踏入學校的第一天,就有意無意的接受了「愛」的教育。班上有個坐輪椅的殘疾小女孩,老師就要求同學們多多照顧與關心,帶她去圖書館,休息時推她到操場散心,與她交談。我的外孫做得很地道,小女孩的媽媽來接她回家時,還不時表揚他。這是他受教育的第一課,那時他才進入小學一年級。如今他已進入中學,但照顧弱者的愛心已深深植入他的人生理念。他對比他弱小的孩子總是倍感親切,盡心呵護著;學校又讓小學生參加學校的各種社會活動,讓他們當個維持秩序的隊員,每天在校園內幫助有困難的小同學;學校不硬性規定,學生自願地參加每月一天的「不穿校服日」,要他們自覺地從自己的零用錢中,捐出一塊錢送給買不起校服的困難學生;一定時間安排學生義賣及校區的清理工作等等。
最讓我感動的是,當他進入六年級時,通過競選當上了全校的學生組織的副職(類似中國的學生會副主席)。那年正遇到「黑色星期五」,即維省Marysville地區發生森林大火,死傷慘重。一天家裡正在用晚餐,他接到一個來自災區的電話,我們都感到突然,待他通話結束後,問他情況,他才談到這個電話是校長交給他的任務,要他與災區小學聯絡,向他們講述學校捐款的情況。這時我們才知道,他參與了學校組織的捐款活動。一個小學生,還不滿13歲,就被灌輸了如何去愛受苦的人。我更有體會的是,學生們參加各種活動,沒有壓力,沒有約束,不是為了完成老師交待的任務,始終是帶著自覺、愉快的心情參與每一件事。在幫助他人的過程,培養了自己如何做一個有善心的人,學懂了做一個愛心無限,正直、無私的人道理,這是一項終生受惠的教育。我很激動也很感動。
他們從小到大在愛心社會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成長。一個建國才不過二百年的國家,這種善心、愛心卻植根於人們心中,成為自覺行為的準則,是百年樹人的教育結果。反觀我國這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大國,卻沒有如此寬宏大度,再加上當前物慾橫流充斥著社會,一切向錢看,已成為主宰社會和人們行為的核心準則。令人感嘆、傷悲不已。當然中國現在的義工隊伍也在逐漸形成,畢竟尚屬於萌芽狀態,步履艱辛,但我還是希望不久的將來,中華民族也能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民族,社會也會成為一個有包容的和諧社會。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