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拖延症(圖)


我們都出生在不同的家庭裡,每個人的生命最初都被牢牢地打上家庭的烙印。不同的教養方式促成了我們迥異的性格。有的心理學家甚至認為:一個人成年以後所有行為都可以在他幼年時期的家庭環境中尋找到答案。而你是否想過,如今身上的拖延尾巴,是在你生活的家庭裡得以灌溉和滋養,而形成如今這樣的局面。

中國式傷害

對於中國家庭來說,這樣的傷害恐怕要更深一些。孩子在家庭裡是被當作「小孩」來養的,家長誇讚孩子時,通常說:「你真乖!」「真是個乖孩子!」「乖」的意思每個人都理解,自然是順從、聽話。孩子的需求和願望很難得到真正的重視和關心,家長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塑造孩子,而順從和乖巧成為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好」或者是否值得父母愛的重要標準。家長的權威是不容置疑的,而反抗權威帶來的威脅可能是失去對基本生存權利的焦慮。

對父母的依賴讓幼小的孩子不敢生出逆反之心,即使家長的要求對孩子來說是無理的,是荒謬的,在父母面前,弱小的孩子也是沒有能力做出積極反抗的。至少在眾多的中國家庭裡的孩子們都是這樣的。

他們從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每個人都可以理解。但是,父母迫切地渴望並不能改變孩子與生俱來的素質,也許和他們期望的並不一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聰明伶俐,長大後能夠出人頭地,這種思想不斷殘害著年幼的孩子們。

當著孩子的面誇讚孩子的行為被認為是助長孩子驕傲自滿情緒的錯誤行為,而家長總是對孩子的努力視而不見,卻對那些微不足道的錯誤津津樂道,這樣的評價讓年幼的孩子內化成對自我的認識,永遠看不到成功的曙光。而拖延就成了對抗權威,對抗批評的最佳方式。如果沒有做,那麼就無所謂成功或者失敗了。既然我努力也得不到誇讚和認可,我就這麼拖延下去,等待機會自動消失就好了。

宣萱,三十多歲,已為人妻。每到做飯的時候,她就拖拖拉拉,直到丈夫回家,還沒有準備好要炒的菜。丈夫也因為妻子在做飯方面花了太久的時間,而看不過去,就自己動手。這時候宣萱就會從廚房退出來,去做別的事情。後來,丈夫的工作忙了,回到家依然要面對妻子在做飯問題上的拖拖拉拉,丈夫也失去了耐心。

夫妻二人因為這個問題爭吵過很多次,最終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到了諮詢室裡,妻子開始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直到諮詢了很多次之後,她才開始醒悟自己的問題,她回憶起自己幼年時候在做飯方面的一些事情,而這些恰恰給她備好了拖延的溫床。

她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她還有姐姐和妹妹。在三個孩子的家庭裡,父母的注意力不會關注在一個孩子身上。三個孩子為了爭得父母更多的愛,選擇了不同的方式「討好」父母,爭取更多資源。這在很多研究家庭系統的心理學家的著作中都有涉及。不同的孩子會按照父母需要的方式發展下去,形成不同的角色。而作為二女兒的她被寄予了家族的厚望,大家都希望她能夠在學業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就對她的學業表示極大的關注。在家務勞動方面,無論她做出怎樣的努力,父母的評價都會是:「不如你姐姐做得好!」「不如你妹妹做得好!」「你不適合做這個!」但是,基本的家務勞動又必須做下去,做飯作為一項基本技能,也被父母的評價忽略在她的能力範圍外。

直到要嫁人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做飯,但是內心又覺得做飯是妻子的一項工作,於是,就出現了最初的情境:「我在忙著做飯!」只是拖拉,消磨時間,她自己認為自己拖延時間就是希望飯菜可以慢點兒端上餐桌,這樣,她就可以不用那麼快就面對丈夫地批評了:「你做的菜真難吃!」「你根本不能勝任一個好妻子!」來自對權威評價的恐懼使這個女人在廚房裡忙忙碌碌,卻始終端不出可口的飯菜。

在這種不良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都有一種自我貶斥的心態。他們會把父母或者其他權威對自己做的某件事的評價認同為對自己的評價。比如,案例中的這位女士,她認為自己如果做不好飯菜,就是沒有能力。沒有能力就不能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這是幼年習得的生活模式,而她在這個模式裡尋找到了自己獨有的解決方式。雖然拖拉很讓人頭疼,姐妹或者父母甚至不堪忍受她的拖拉而讓她遠離廚房。而這樣恰恰就可以使她獲得不再接受這個領域的失敗的重大機會。

否認和自我貶斥

來自家庭的否認會在兒童的一生中帶來深遠的影響。嚴苛的家庭規則和極高的家庭期望會讓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承受過大的壓力,他們為了避免失敗和父母的指責(嚴肅地說,在孩子的眼裡,沒有得到父母認可的行為都是讓他感覺很受挫敗的。)選了拖延時間這個看起來可以矇混所有人,而且無傷大雅的「小毛病」。

在自我貶斥的心態形成以後,真正的自我已經無法面對現實的痛楚,就會形成假我來保護孩子的成長。假我會認同父母的權威,同時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傷害的孩子。我們在拖延與行動中掙扎的時候,正是假我中的父母形象和小孩形象的鬥爭。一個權威式的人物嚴厲地要求你必須做這個做那個,而你如同委屈的孩子,不肯去遵從指令。在開始或者不開始之間猶豫不決的時候,你總是能聽到內心裏不同的聲音:「你必須在今年完成整個項目!」「你必須拿下這個工作,否則就……」嚴厲的聲音在內心想起的時候,總是附帶了很嚴重的懲罰,而我們卻不願被這樣驅使。於是,行動上就會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我雖然打算開始,總是有各種理由阻撓的進展,表達潛意識的抗議。對權威的抗議和對真實自我的保護。

愛麗絲米勒在她的著作《都是為你好》中提到,那些陳腐過時的家庭規則是以服從為主要標準的,這樣的教條都可以被稱為是毒性教條。毒性教條的內在心理意義除了服從以外,還有整潔、控制情緒和慾望。米勒認為,在這樣的家庭教條中核心的價值觀是,父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任。在家庭系統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顛倒,這樣導致孩子的心理髮生了扭曲。他們會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內化成自己的評價。在對自我評價時採用的是嚴厲的、成人式的命令,而不能完全尊重其內心的願望和需要。這樣的矛盾會一直伴隨著他們的終生。於是,我們在拖延中就會不斷體驗內心的成人嚴厲的要求和內心的孩子苦苦拖延,不肯開始,以對抗來自童年期家庭教條的傷害。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