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的來歷和用途(圖)


如意的由來

如意是一件簡單的搔痒工具,有骨制的、玉製的、竹製的、木製的等等,柄長約一尺,一端做成手掌的形狀,拿在手裡,可以在自己背上搔痒,讓人感到舒適如意,故而得名。如今仍流行使用,一般是木製和竹製,俗稱「老頭樂」。如此平常的器物在古代卻有不尋常的歷史,如意是怎麼來的?

如意的來歷

如意最早是古人用以指劃的器物,佛家宣講佛經時手持如意,並且將經文記在如意的上面,以防遺忘。由於如意實用,名稱又好聽,後人便把它加工成一種精美的實用工藝品,既能搔痒,又供觀賞。

玉如意(網路配圖)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時從印度傳到我國的,無據可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後,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帘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代,我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痒的。

到了清代,如意便演變成一種貴重的裝飾品,其頭為葉狀,柄稍微彎曲,製作材料有金、翡翠、瑪瑙、水晶、珊瑚、沉香木、竹、骨等。這一時期如意的製作工藝也更加精細。有平雕、浮雕、鏤空等,且鑲嵌金銀絲、紅綠寶石等,組成「松鶴」、「祝壽」、「鳳凰牡丹」等美麗圖案,寓意吉祥長壽,事事如意。有的擺在宮殿的寢宮案頭几上,有的置放在帝王寶座的旁邊,供帝王后妃們玩賞。在故宮東、西六宮參觀,都能見到各種如意。

清代,如意被視為貴重的禮品。每逢帝王登基、婚禮、壽辰、節日等,皇帝周圍的五公大臣們,為了博取皇上的歡心,便集資製作整套如意向皇上進獻。當年乾隆皇帝60歲生日,大臣們為他專制了60柄金絲編織的如意。慈禧6O歲生日時.大臣們進獻了九九八十一柄如意。「九九」是最高的吉祥之數。帝王也常用如意贈送妃子和臣下。位於山東曲阜的孔廟,至今還保存著當年清代皇帝贈送給孔子後裔的一些珍貴的如意。



来源:趣歷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