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形象醫學」
在敦煌壁畫中,有大量以人們生活為背景的經變畫,反映出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喜、怒、憂、恐等情志因素的變化,以及所產生的生、老、病、死的生命運動現象,形象生動,蘊含豐富。
敦煌壁畫中的「形象醫學」,有近百幅之多,其中30幅已被選入《敦煌中醫藥學全書》。這些壁畫以治病救人、揩齒刷牙、剃頭洗浴、氣功健身、灑掃庭院、攔護水井、煮沸牛奶等社會醫療衛生的形象畫面,再現了古絲綢之路千百年前的民俗生活片斷。它與大量的醫藥文獻共同構成了敦煌中醫藥學的兩個基本骨架,從理論到形象,從經文到壁畫顯示了敦煌中醫藥學的獨特風貌和內涵。
繪於北周296窟北頂東端的《福田經變》壁畫,描繪了「廣施醫藥」這一生動場面:兩個病人家屬攙扶著一個半躺的病人,醫生在一旁凝神靜氣為病人診脈,醫生身後有一個人正在緊張地用藥臼搗制中藥。這可能告訴人們,病人病情較急較重,需邊診斷邊製藥,迅速治療使其早日康復,這是一份難得的診病施藥的「形象醫學」史料。此外,隋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建造的302石窟,窟頂人字披西坡下端的《福田經變》中,也有治病施藥的形象記載。這一《福田經變》畫分為兩組,上組畫一個病人裸體臥席上,病人家屬在兩旁各握其左右手,醫生正對著病人進行診斷治療;下組畫為一個羸弱裸體病人,由家裡人扶著坐起,前面有一個醫生正在忙著調劑藥物,而病人身後站立著一個執藥的少女,服侍病人口服藥物。
如果說前一《福田經變》畫是描繪醫生治療外傷疾病,或使用外用藥物(這與敦煌遺書古醫方中大量運用外治法相一致)的話,那後一《福田經變》畫則是以口服藥治療內科疾病為表現形式的壁畫。這些生活細節的生動描繪,形象地記錄了當時敦煌和古絲綢之路的醫療衛生等社會生活情況,是十分可貴的。
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有了「晨起漱口」的習慣。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原始的柳枝牙刷,人們用製成掃帚狀的柳枝牙刷蘸食鹽刷牙,因而有「楊柳枝漱齒」之說。敦煌經變畫中不少畫面形象地記錄了這一民間潔齒習俗。如盛唐時開鑿的159窟南壁《彌勒經變》「剃度圖」中,一個光著上身、脖子上圍著圍巾的胖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拿著漱口杯,杯內放有柳枝牙刷,右手二指則向口裡灑鹽,旁邊還站立著一位侍者。
從大量經變畫中,我們不但能看到許多反映個人衛生的壁畫,而且能看到為數不少的反映環境衛生的壁畫。此外,敦煌經變畫中還有一些練武功、練氣功等強身健體的畫面。通過這些經變畫,我們可以從不同側面瞭解古代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和對社會醫療衛生的重視。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