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8月20日訊】現任韓國總統朴槿惠,作為韓國「五個一」總統(第一位女總統、第一位未婚總統、第一位第二代的總統——父女總統、第一位普選得票過半數的總統,第一位理工科出身的總統),無疑是一位傑出人才。
一個傑出人才的成長和成功,有很多不可缺少的條件。粗略地說起來,無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必然因素與偶然因素。其實,它們的作用又是很微妙的:同樣的社會條件,甚至是生長環境完全一樣的雙胞胎,各自的成就也可能很不一樣。朴槿惠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朴槿惠,與她的個人秉賦、自我砥礪固然有極大的關係,而她的父母對她命運的影響之巨也決不可低估。
眾所周知,她的父親朴正熙,1961年發動5·16軍事政變奪取政權,擔任韓國總統長達18年之久,直至1979年遭暗殺身亡,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政治人物。不少人稱讚他是韓國經濟起飛「漢江奇蹟」的締造者,美國《時代雜誌》評價樸氏為20世紀20位亞洲最有影響力的韓國人之一;同時他的鐵腕及獨裁統治也受到不少反對者的批評和譴責。朴槿惠本來志在科學強國,大學讀的是電子工程專業,但是20歲時父母就讓她代替「第一夫人」出國參加慶典,22歲母親被刺殺後的五年裡,她一直代演「第一夫人」角色,這就使她走上了從政道路。從1979年朴正熙被暗殺,近20年裡父親曾是朴槿惠政治上的負資產,眾叛親離。正如她在《絕望鍛練了我:朴槿惠自傳》「寫給中國讀者的信」中所言:「那段時間我陷入了無限的絕望中,深不見底」。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韓國面臨破產的邊緣,她的父親作為推動韓國經濟現代化強人的功績得到重新評價,這堅定了她學習父親報效國家的信念;對他父親懷有好感的中老年選民的支持,對她2012年當選總統的得票也有很大的關係。
讀《絕望鍛練了我:朴槿惠自傳》,我感受特別深的是父母對她良好的家教。父親的家教是間接的,除了軍人「保衛國家(利益)的正義使者」形象、堅強的意志、言行一致的反腐倡廉和儉樸的生活作風,其家教主要是通過母親來實現的。在她的公眾形象裡,被認為繼承了父親的鋼鐵般意志,又承續了母親身上表現的傳統韓國婦女的善良、優雅、耐心和儉樸。
這本《朴槿惠自傳》的第一部,題為《住在有大庭院房子裡的孩子》,寫的就是朴槿惠一家搬到青瓦臺總統府裡以後的日子。標題像她的為人處世很低調,有意不用「在青瓦臺總統府裡的日子」這樣的詞語。
父親朴正熙雖然出身貧寒,母親陸英修卻是出生於忠清北道玉泉第一戶擁有汽車的人家,畢業於培花女子高中;不顧她父親的反對,堅持嫁給了朴正熙這個住月租房的窮少校。這樣一個出身大戶的母親,教育住在總統府的三個孩子,核心價值觀是,不要有優越感,不要搞特權,不要炫耀。用她時時叮囑子女的話說:「就算父親是總統,我們也不會有任何改變。總有一天得回到新堂洞(朴正熙任「國家再建最高會議」議長之前的普通住所),不可以因為住在青瓦臺就有優越意識,別忘了這裡只是暫時借住的地方。」
住進青瓦臺後,朴槿惠上的獎忠小學離家太遠,那時候漢城的公交車也很少,如果走讀就需要車接送,母親擔心小孩用公車上學被人說閒話,更擔心孩子染上特權意識,便讓她與妹妹槿令住在外婆家,直到小學畢業。
就讀聖心女中一年級時,又讓她在學校寄宿一年,與同學打成一片,學會和睦相處,分享同學的快樂和憂愁。然後是坐電車走讀,讓電車車長也沒法猜出誰是「總統的女兒」。下雨了,撐一把塑料傘,穿著雨鞋去上學。
母親不給姐弟買,也不接受別人贈送新奇的玩具,因為「擁有別人沒有的貴重東西,對孩子的教育並無益處,即使沒有那種玩具,我們家的孩子也已經有了一大片可以盡情玩耍的院子啊。」上學時帶的便當也很普通,跟同學們帶的沒有兩樣。帶好同學到總統府參觀,看過她的客廳和房間後,朋友失望地說:「什麼嘛,和我家沒有什麼兩樣,我還以為會佈置得像公主的房間。」家裡換燈泡、修門把手之類的事,母親都是自己動手干,槿惠也學會了這些家務。
至於講禮貌、關心人、每天寫日記自我修省,那更是母親日常督導的功課。
父親的葬禮舉行完畢,姐弟三人就從青瓦臺搬出,從尊榮之巔「淪落」到了被歧視的底層。父母先後慘死,人情冷暖驟變,使她情感上陷於了絕望的深淵。毫無疑問,正是良好的家教,使朴槿惠承受住了從「公主」到「棄兒」的巨大反差,能夠適應平民的生活,能夠重新振作起來,勇擔重任。
競選中為了「拉票」,她不辭辛勞地四處奔走,手腕握得打繃帶;當選大國家黨代表(總書記)之後,為了「摒刷(黨的)腐敗」,而住在「帳篷黨舍」裡辦公……這一切,都可以看到家教訓練的影響。
家教訓練的要義是人品,這比書本知識和外交經驗之類重要得多。林肯總統不曾打過仗,卻領導打贏了南北戰爭;克林頓、歐巴馬當總統之前並沒有外交經驗……同理,朴槿惠代理過「第一夫人」,對於她當總統並不是什麼必不可少的歷練。除了智慧、能力,德性的養成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