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村小雪圖》局部
文人雅集,吟詩弄墨,歷來是中國士大夫們熱衷的事情。900多年前,北宋都城汴梁就有一處著名的雅集場所——西園,常常出入其間的,有蘇東坡、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等聞名遐邇的文人墨客。
西園的主人叫做王詵,此公出身顯貴,又迎娶了英宗之女蜀國公主,官至左位將軍駙馬都尉。他雖然名列王侯貴戚,卻酷愛丹青藝術。自謂「愛好詩畫本天性」,既善水墨,又兼金碧,畫風細膩豐富,具有清空深秀之意。王詵以貴族身份熱衷於詩文書畫,自然成為藝術活動的中心人物,西園也就成為當時蔚然興起的文人畫的策源地。
其時,西園外面的社會並不寧靜,新舊黨爭,風雲際會,王詵與屬於「舊黨」的蘇軾、黃庭堅過從甚密,自然受到了株連,而王詵似乎並不看重宦海沉浮,依舊筑「寶繪堂」收藏古今名畫,與同好雅集切磋畫藝,專心繪事。有了對人生際遇的感悟,有了對真山真水的體察,又有對古今名家的精研,他的畫作境界深入,獨樹一幟。所繪山水小景,奇峰深壑,大江幽溪,無不優雅清潤,不古不今,自成一家,被稱為「畫山水寒林,冠絕一時」。
《漁村小雪圖》就是他流傳有序的一幅佳作,最能代表王詵山水畫的藝術特色。面對他的畫作,今天的我們讀來,仍能感覺到那種置身鬧市、卻又能夠放得下喧鬧的獨有境界。
不妨讓我們展開畫卷,分三段,看看900多年前的那片雪後江山:
畫卷徐徐展開,映入眼帘的是江雪初霽的山林漁村景色。白雪覆蓋下的遠山近水,呈現一派澄清氣象。一條大江由近而遠,流過夾岸的崇山峻嶺、奇峰絕澗,消失在迷茫的遠山之中。大江的岸邊,雜生著許多寒林枯樹,蘆葦河柳。古寺漁村隱約於山林間,在枯籐老樹的纏繞中盡顯蒼古。江水並未封凍,卻已是初冬的寒凝。江面上,仍有數艘漁船游弋,有人垂釣,有人張網,給寧靜的山水添了幾分生趣。
中段,畫面鋪展開來,重重疊疊的峰巒,奇崛突兀,彷彿拔地而起。峰迴路轉處,有山逕迂迴。一條瀑布湍流而下,一唱三疊,匯入幽深的澗谷。視野的近處,有一座巨岩突起,兩棵古松盤展虯曲,俯仰照應。山岩下的江邊,泊有一艘篷船,船上,有兩位文人正在對酌賞景,不遠處的山路上,亦有一位老者曳杖閑步,身後書僮抱琴跟隨,似乎赴約前來賞雪雅集。
到了畫卷的後段,畫面豁然開朗起來。巨岩和古松的後面,是一片開闊的江面,煙波浩渺,飛鳥翔集;對岸,依稀可見一條小路,從山間蜿蜒而出,連著小橋,延伸向淡遠的市鎮;遠處,浩渺無際的江面與迷濛遠山渾然一體,透過坡岸上荒寂的古木寒林望去,更是一派「煙濤微茫信難求」的遼闊,山山水水,沛然一種太極之氣。
《漁村小雪圖》畫的是冬天的山景,銀裝素裹的山巒與寒氣初凝的江水,體現了大自然在這個季節獨有的美感,那些張網捕魚的漁人和賞雪雅集的文人,又給畫面注入了鮮活的人的氣息。雖然天氣寒涼,但王詵的心中顯然是溫情脈脈的,他以墨色的濃淡變化、敷染的深淺相宜,繪出山的起伏變化,水的平靜開闊,樹的千姿百態,構成富有節奏的畫面,充滿著淡淡的詩意。
北宋時代,中國水墨山水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一批技法精湛又有文化意旨的優秀畫家的湧現,使山水畫的語境蔚然深入。人們欣賞山水畫的口味也在變化,開始要求作品要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藝術效果。而單單描繪出「可行、可望」,不如描繪「可居、可游」之景更為高妙。因為「可游、可居」的畫面,與文人雅士渴慕林泉的意趣相一致。而王詵這幅畫,前段描繪的是「可居」,後部分描繪的是「可游」,充分顯示出雪天初晴後漁村的從容寧靜,傳遞出人和自然渾然一體的理想境界,表現了畫家對山水林泉的熱愛和隱逸生活的嚮往。
歸隱和入世,始終是中國文人兩種充滿矛盾的價值取向。往往,在入世為官的時候,嚮往「採菊東籬下」的田園閑逸,而遁跡山林的時候,又放不下熱鬧的宦道市井。王詵算是放得下的一位,世事如湍流,與其深陷其中、隨波逐流,不如把一世紛擾關在園外,邀三兩同好,沉湎繪事,激揚文字,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