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井然】「硯銘」小覽(圖)



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南宋·岳飛)

硯,亦稱為「研」,漢代劉熙撰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最早出現的硯臺是石硯。漢代,隨著人工制墨的發明,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因此,硯臺可以說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在硯臺發展的漫長歲月中,由於文人墨客們對硯臺的喜愛和重視,硯臺逐漸成為融文學、歷史、繪畫、書法、彫刻於一體的精美藝術品。「硯銘」,是指刻在硯上的文字及圖案,也稱「硯銘文」,「硯銘書」。「硯銘文」是一種自由文體,長短各異,詩文皆可,鐫刻銘文因人而異,書體不拘一格,或抒懷銘志,或用於自警,或稱述生平功德以傳揚於後世。銘文硯作為硯臺中最具歷史文化內涵的精華部分,在歷史長河的傳承中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據《大戴禮記》中載,西周初的周武王就有硯銘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白。」

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正氣硯」有三條銘文,分別為岳飛、謝枋得、文天祥依次所撰。岳飛的行草銘文是:「持堅守白,不磷不緇。」 言簡意賅地抒發了這位民族英雄堅貞氣節的心跡。岳飛遇害一百年後,岳飛硯被宋末愛國詩人謝枋得所得並刻上「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跡,與銘字相若,此蓋忠武故物也,枋得記。」謝枋得與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同榜進士,交情甚篤,他不惜割愛,將珍藏的岳飛硯贈給文天祥,文天祥又寫了一首硯銘並刻在硯側以明其志,「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真乃銘如其人。此硯記錄了愛國誌士們的抗爭歷程,也激勵無數愛國誌士為國家興亡而奮鬥。

明代趙南星的「東方未明硯」,其硯銘也為世人所稱頌。趙南星為明末名臣,東林黨重要人物,官至吏部尚書。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擅權,趙南星嫉惡如仇,冒死彈劾魏忠賢。在鬥爭進入白熱化的時候,趙南星抱慷慨赴義的決心上朝面斥魏忠賢,臨行前,他在自己收藏的一方硯上銘曰:「殘月星輝,太白炎炎;雞三號,更五點,明日上章擊大閹。事成封汝功,不成攜汝貶。」表達了趙南星視死如歸,「寧為玉碎,毋為瓦全」的一股正氣。雖彈劾未成,卻留下了千古佳話。這方「東方未明硯」硯銘真實的記錄了明代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清康熙皇帝是一位注重文化科學的皇帝。他在一方宮廷御用松花硯石上曾楷書御銘,曰:「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僅用十八個字,將此硯的質、色、聲及益處,銘記下來,為硯作了一個「小傳」。

清代傑出的畫家新羅山人,有「畫竹硯」,銘云:「此硯畫竹,翠袖江頭,年年秋雨,作湘女愁。」顯然,畫家是借湘娥斑竹的故事含蓄地銘刻了畫竹的志趣。

清「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為張仲弢孝廉作《張孝廉仲弢試闈硯銘》,藉此表明自己的心跡:「七十老翁何所求?三上春官名不收。尚浮作文辛苦書蠅頭,曲江領宴願始休。」銘文體現了自己一生的辛酸和諷諭。

縱觀古之銘文硯,硯銘雖寥寥數語,內涵卻飽含諸多人生哲理。一方好硯,集佳石、文學、彫刻、書法於一體,本身就是一件精巧玲瓏的藝術珍品,再書刻上貼切的銘文,就好似錦上添花,令人讀後不僅深受啟迪,也是一種書法與彫刻藝術的美的享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