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文房四寶」 之名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在北宋時期已被廣泛使用,成為書房中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到再晚一些的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公元1125-1210年)曾把「文房四寶」叫做「文房四士」:「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筆、墨、紙、硯亦然。在使用之餘,文人雅士還給它們取了人性化的名字。唐代才女薛濤曾作詩《四友讚》:「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引書煤而黯黯,入文畝而休休。」詩中所歌詠的就是硯、筆、墨、紙。
筆
在中國最早的釋義辭書《爾雅•釋器》中云:「不律謂之筆。」(蜀人呼筆為不律)《說文解字》云:「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有一篇以毛筆為題的擬人化諷喻散文《毛穎傳》,世人遂以「毛穎」稱之。《毛穎傳》中有:「秦始皇使恬(蒙恬)賜之(指兔)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故後稱毛筆為「管城子」。又有:「累拜中書令,與上益狎,上嘗呼為‘中書君’。」故又稱毛筆為「中書君」。
自韓愈為筆賜名後,其他文人亦紛紛效仿。因筆束毛而成,故又稱毫。宋梁同翰稱筆為柔毛,白居易稱筆為毫錐,唐馮贄拜之為龍鬚友。毛筆的筆桿以竹管製成,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常以「管」謂之,曰,玉管 、翠管、銀管、像管、筠管、斑管、毫管、寸管等。又因其使用時要飽蘸墨水,故又喚為墨曹都統、墨水郡王、毛椎刺史等。
墨
墨,稱「陳玄」,也稱「龍賓」,典出於唐馮贄編纂的《雲仙雜記》。一天,唐玄宗見御案墨上有一小道如蠅而行,叱之,小道呼「萬歲」,自稱是墨精「龍賓」。唐墨用龍香劑製成,故又稱「龍香劑」。
唐文嵩撰《松滋侯易元光傳》,以墨擬人,為墨立傳:「易元光,燕人也,其先號青松子,頗有才幹,封松滋侯」。墨君姓易,是因為燕地的易水盛產名墨,由松樹燃煙製成,所以其先號青松子。
唐李廷的《藏墨訣》中稱墨是「烏玉塊」。墨以黑而光者為貴,「玄光」亦是墨名。
此外,墨還有「烏金」、「燕正言」、「組圭」、「體玄逸客」等稱謂。
紙
古代製紙多以楮樹為原料,因稱楮先生。宋陸游《村居日飲酒對梅花醉則擁紙衾熟睡》有:「孤寂惟尋曲道士,一寒仍賴楮先生。」
因為紙由麥稈製成,故又稱「麥光」,蘇軾《和人求筆跡》就有「麥光鋪幾淨無瑕」詩句。
漢代服虔《通俗文》內謂:「方絮曰紙」。「絮」指原料,而「方」就是成品形狀。「方絮」的意思就是說:紙是水中的絮經過濾水之脫水,粘結後而成的方形物。後來,隨著造紙技術的提高,紙面更加潔白平滑,故又稱紙為「滑砥方絮」。
硯
唐文嵩在《即墨侯石虛中傳》曰:「石虛中,字居默,南越人,拜即墨侯。」「石虛中」、「居默」、「即墨侯」就成了硯的擬人代稱。
宋代蘇東坡曾為婺源龍尾山「羅文硯」(歙硯一品種)寫過一篇《萬石君羅文傳》傳記,謂「羅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隱龍尾山。」並說「羅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萬石君」。「萬石君」由此而得名。如清代王繼香的《七星硯銘》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騰昌斯文。」後來,不管是什麼材料製作的硯臺,都統稱石君。
古人讀書人將書齋中的各種書畫用品,以友相待,所以硯又被稱為石友。宋代王炎有詩曰:「剡溪束楮生,歙穴會石友。」廣而傳之,眾皆稱硯為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