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後,美聯社記者採訪北大在讀生談六四(圖)



北大學生王佳穎(左)與陸秋萱(右)

【看中國2014年06月02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報導)出生於1989年的史蒂夫•王有時也想知道在他出生的那年,他的家鄉北京發生了什麼事。但他這種對於民主抗議和對抗議鎮壓的好奇心,很快就會一晃而過。

「我沒有經歷過,」他說。「我知道它可能很重要,但我感覺不到它。」

中共在天安門廣場上對八九六四示威的鎮壓過去了四分之一世紀後,對很多年經一代的中國人來說,它聽起來是一個遙遠的故事。中共禁止公開討論,並禁止其在教科書和網站上出現。

通過他們認識的人,通過翻牆瀏覽國外網站或是通過出國旅行的方式,許多人設法瞭解一些有關當年鎮壓方面的事。有些人知道,一個中國人獨自站在一排坦克車前的標誌性畫面。

但往往他們似乎並不關心。25年前的動盪似乎與其風馬牛不相及,他們更擔心能否找到工作,或買一套公寓。

「他們基本上根本不想進一步去瞭解,」香港大學新聞學教授付景華說。「即使他們知道,也是相信中共的版本。」

《天安門流放》一書的作者何曉清說,國外很多中國留學生聲稱他們知道很多關於六四的事,但其實所知甚少。「有些人會說,‘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麼,那又怎樣?’這是一種典型的態度,」在哈佛大學任教的她說道。

年輕的一代中國人發現他們往往很難同情20世紀80年代末的學生們,她說,「年輕一代更受犬儒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影響。」一個中國學生曾經對我說,「我真的不相信他們為了理想走上了街頭。」

出生於1989年7月,在北京血腥鎮壓地點不遠處的一家醫院的史蒂夫•王從小就沒有聽到家長或老師提到過該學生運動的一個字。他第一次聽到它,是從他大學的一個朋友那裡。

「我很好奇,想知道這件事,但我找不到任何東西,」他說。

2010年,王去了英國讀書,在那裡他遇到了一個香港的學生,給他看了六四鎮壓的視頻。

「我所能記得是一名年輕男子試圖阻擋滾滾向前的坦克車,」他說,「香港學生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時,我目瞪口呆了。」

在北京,王認為學生運動這事不會在任何討論中出現。「誰會把它說出來?沒有理由去談論它,」他說。「那事已經發生了很長時間,而中國也不會報導它了。現在外媒想小題大做,他們是想談論中國負面的東西,」他說道。

在曾經的學生抗議的中心的北京大學,天安門事件似乎與今天的學生沒有什麼相關。

「這不再是我們所關注的了,」張鈺,一個在北大讀社會學的研究生說道。

雖然有些大膽的北京大學教授與學生分享他們的知識,也只是在課堂外提到的。

主修航空學的陳好運說,他第一次聽說這件事時,是助教在歷史課上提到它。

「我不知道這種事。我所知道的是,不讓提到這件事了,」陳說,「我很感興趣,但學校不讓談論它。」

即使是與當年的鎮壓有關聯的學生也知之甚少,包括北大學生王佳穎(音譯),他的父親曾參加了學生運動。

「他說他那時還沒有判斷力,」她的父親曾對她說。「我認為這是一個在特殊時刻發生的特殊事件,現在不能討論的。」

她的室友,21歲的陸秋萱(音譯),是從她母親那裡聽說了六四,她母親當時在北京一家醫院照顧她奶奶。母親告訴她被槍彈所傷學生的不斷被送往醫院。陸秋萱說,她在海外的時候花了時間去瞭解此事。

「我沒想到,這事這麼大,而且有這麼多人參與,還有這麼多人受傷,我感到非常震驚,」陸說。

「只要中國政府不說什麼,我就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結論,」她說,「我很遺憾,我這一代人無法在學校期間知道並瞭解它,我認為它已經改變了我們對未來的生活的展望。」

(譯文有刪節,點擊看原文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