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6月01日訊】王者之爭,風雲激盪。
近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西點軍校演講,稱美國仍可維持一百年霸權。而前不久,世行發布的報告聲稱,中國即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
自世界步入近代和現代以來,曾經誕生的世界性霸主有西班牙、英國、美國。而此前兩大霸主,都已經日落西山,其衰亡歷史,很容易使人聯繫到目前的美國,於是,華爾街危機稍起,美國衰落論便甚囂塵上。
未來的美國,是逐步衰落,還是走出困境,仍然佔據世界舞臺的中心?
美國會像西班牙和英國一樣衰落嗎?
曾經的世界霸主荷蘭和英國的相繼崛起和衰落,令人嗟嘆,而當今美國遭遇挫折,是否也意味著其衰落的開始?
荷蘭、西班牙與英國曾經的衰落,很大原因,是因為其母體與海外殖民地之間,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矛盾。以西班牙為例,其16世紀鼎盛時期,殖民勢力範圍遍及歐、美、非、亞四大洲。
但是在西班牙本土,各種奢侈品消費興盛,製造業等實體經濟日益萎縮,英國、法國、荷蘭的加工業佔領了西班牙國內和殖民地的市場。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由於母體經濟的殘缺,西班牙國內經濟缺少自我調整能力,其海外殖民地或獨立建國,或被新起帝國侵吞,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最終被英國取代了霸主地位。
英國的衰落過程與此類似,持續兩個多世紀成為世界霸主之後,英國本土的工業,也日益空心化,金融等高利潤行業,才是本土商人熱衷的事情。隨著法國、德國、美國,乃至後來的日本和俄羅斯均逐步進入現代國家行列之後,英國惟我獨尊的「世界工廠」地位逐步被打破。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對於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此前依靠海外資源掠奪的優勢幾乎蕩然無存,英國也由此衰落。
但是,當今的美國,與西班牙、英國卻大為不同。
西班牙與英國在衰落時候日益成為虛體經濟,而美國仍然擁有強大的實體經濟,美國不僅製造業和服務業發達,在很多後發國家犧牲農業,造成普遍的結構性矛盾時,美國竟然超越中國、印度、埃及等傳統農業大國,成為世界第一農業大國。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服務業和新能源、新技術等新興產業,美國仍然走在世界前面,而且產業結構非常合理。
西班牙與英國過於依賴海外,其經濟是外生性增長的,而美國一直是一個內生性的經濟體,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國內市場,具有巨大的自我調整能力和抗擊風險的能力.
美國與當年的衰落時期的霸主西班牙、英國有巨大的不同,這就是美國能夠仍然自我調整更新,維持世界霸主的根源。
日、德為什麼不能後來居上?
作為美國之後最強大的日、德兩國,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性巨頭嗎?不能。
從歷史上說,日、德兩國是一種缺乏先天稟賦的國家,從來都不具備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基礎,只能成為次強國。
德國與法國、英國的戰爭,除了爭霸歐洲之外,更主要是爭奪對於殖民地的控制權,而其本源,仍然在於無法解決國內危機。其國內戰略調整能力差,一旦發生經濟危機,只能依靠掠奪外部資源來解決。所以,德國只能依靠閃電戰打垮歐洲一些小國,一旦碰到前蘇聯這樣的真正巨頭,則不可避免失敗。
日本同樣如此,作為一個島國,其先天稟賦有限。上世紀上半葉日本侵華,在某種意義上說,正說明日本經濟強盛的脆弱性,只有依靠中國的資源,方可立足未來,很多當年侵華的日本高級軍官和政府官員,在對華戰爭之時,既驕傲自大,更有隱藏於內心的恐懼,在某種意義上說,征服中國是日本無可選擇的必然之路。但是,既然歷史沒有給予日本這個機會,在未來,日本將是一個會被日益邊緣化的國家。日本的崛起,只不過是得益於中日之間現代化的時間差,在中國尚處於中世紀乃至半封建社會時,已經脫亞入歐的日本,對於中國有一個體制上的比較優勢。日本失去了征服中國的機會,即等於失去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永久機會。
而其實,早在100多年前,就有日本人洞察到其未來宿命。而民國時期富有遠見的中國人,如國民黨的蔣百裡等人,正在此基礎上,預見到中日之間經過持久戰後,日本必然失敗。
同時,日本和德國的崛起,某種意義上具有依附性。二戰後兩國均由美國佔領和完成現代化改造,其殘餘的封建制度,被逐步掃清。美國逐步將其培養成衛星國,他們共同的特性是:高素質的國民及由此造就的豐富人力資源、貧乏的國內資源和國內市場,可以納入美國的體系,而不太可能成為獨立的不可控的經濟體。與美國經濟的巨大互補性,是日本、德國迅速崛的重要原因,臺灣、韓國某種意義上也是走的這條路。
先天的缺陷,使日德缺少成為世界強國的基礎。縱使美國衰落,日德也無能力取代,新的霸主誕生之後,日德仍然只能成為未來主流經濟體的互補性力量,這是日德等類國家的宿命。
均勢競爭使新興國家無法成為中心
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之中,關於新興國家興起,並逐步取代傳統強國的假設,已經普遍流行。
《全球通史》的作者,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理•阿諾斯曾提出了一個廣為流傳的「遏止領先」法則:在轉變時期起先最發達和最成功的社會要改變和保持其領先地位將是最困難的。相反,落後和較不成功的社會則可能更能適應變化,並在轉變中逐漸處於領先地位。
雖然遏止領先假說被普遍接受,但是,這個假說,存在著一個前提,即起先最發達的社會已經徹底腐朽,失去其調整能力,而相對落後地區能夠產生新的,完全不同的文明。
幾大新興國家保持目前的增長勢頭,要追上美國,尚且需要數十年時間。更何況「月亮走,我也走」,在新興市場逐步發展的同時,美國也在同步發展,仍然具有強大的自我調整能力,遠未到日落西山的時候。
同時,眾多新興國家,都存在著自身的重大缺陷,這些缺陷,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阻滯其追趕既有強國的步伐。在「金磚四國」之中,俄羅斯資源豐富,「休克療法」之後,已經完成了社會轉軌,但是,俄羅斯人口總量繼續下降,勞動力儲備嚴重不足將會制約其經濟的發展;巴西的能源不足,長期依賴進口,並且國內貧富懸殊巨大,社會結構極不合理;印度未來人口資源豐富,但是其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同時,基礎設施與工業落後,需要長時間的彌補;墨西哥與南非,越南等,目前均只是地區性強國,尚且不具備成為全球未來一極的實力。中國貧富分化嚴重,資源缺乏,且人口倒置,未來成為老人之國,活力不再。
更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的新興國家的崛起,不僅面臨著與美國等傳統強國的競爭,也面臨著新興國家之間的競爭。俄羅斯希望能夠重振大國雄風,恢復全蘇聯類似的地位,巴西則要從一個「未來永遠在未來」的國家,成為一個「今日之國」,而,印度,則一直宣稱要成為未來的亞洲世紀的主角。
新興國家的群體崛起,反容易出現均勢競爭的格局。難以有某一家遠遠超越眾人,一枝獨秀,直追美國。
在未來時代,無論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還是傳統工業強國,都難以產生如當今美國這樣的超級強國。在資源與市場等領域競爭的日益激烈,將使各種崛起力量分化。新興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將成為未來經濟中重要的一級,但是無法產生一個獨立的、成為全球經濟中心的大國。
知雄守雌,為天下溪
美國的強大,不僅在於站立山顛,執天下之大象,更在於沉潛於山谷,虛心匯聚天下資源。
在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的強盛,得宜於全球化與「後暴力時代」,它有兩大特徵。
其一是,與古羅馬與近現代的西班牙、英國動用軍隊地他國的征服不同。美國更多是藉助全球化的進程,通過跨國公司進行網狀的資源整合,這樣的整合不需要政府和軍隊,而是以個體的企業為具體的資源整合的主體。而這種跨國企業,其業務分散在全球,其對於全球的資源利用,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也是分散的。如IBM,其研發中心設在印度,利用印度的人力資源,其採購中心部分設在中國;而在全球數十個國家,都有銷售網路;而從1967年,麥當勞在加拿大開第一家國外分店開始,其在全球一百個國家共擁有分店超過三萬家。
這種資源利用和經濟擴張的方式,使美國的影響既隨全球化擴展,又不會遭遇到具體的挑戰。這與傳統的帝國遭遇到殖民地的抵抗即土崩瓦解有天壤之別。這種滲透是無形的,而且是分散的。其主體是跨國企業,而非國家。美國的航空母艦暫時開不到的地方,麥當勞和可口可樂早就到了,這是以前的世界性霸主無法比擬的。
其二是,與傳統的通過武力掠奪佔領資源不同的是,美國更多地體現了現代性。主要通過自由交易和互惠互利的原則,來獲得外部資源。
與歷史上最強盛的任何帝國都不同的是,美國的強盛,並沒有建立在外部的擴張之上。無論是古代的羅馬帝國,還是近現代的西班牙與英國,其資源依靠武力掠奪,所以一旦武力失敗,也失去其資源控制能力。
而美國是一個富有雄才大略的國家,其從100多年前開始,即提出極度富有遠見的「門戶開放」政策,以貿易和交換為主要的資源獲取渠道,其海外雖有駐軍,卻基本沒有殖民地。
這種以為交易和互惠而非控制與武力掠奪的新的交往方式,使美國獲得了更為久遠的利益。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在某種意義上說,美國即為「天下溪」。它對於全球資源的控制,並非建立在暴力掠奪上,而建立在成為全球資源自由交流的中樞之上。通過為天下之溪,會聚全球性的資源。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其吸收全球資源的能力非常強大,電影《功夫熊貓》創造了票房記錄。事實上,熊貓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卻由於種種思想管制,導致國人想像力的缺乏和人文精神的枯竭,為什麼是美國人而非中國人拍出《功夫熊貓》?此中深意,令人反思。
美國的對於全球的資源控制能力,更多通過跨國公司體現。在金融領域,美國的十大銀行,其投資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國,很多知名的新興公司,背後都有美國大銀行的背影:蒙牛背後的摩根,無錫尚德背後的高盛等。在基礎資源領域,美國大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球石油的流動。在大眾產業領域,微軟、IBM、可口可樂、麥當勞、福特汽車、通用汽車等,風靡全球。甚至在下游產業鏈,沃爾瑪成為全球數十萬家供應商的銷售商,以及全球上億消費者的提供商。而美國,則似乎是一個擴大化的沃爾瑪:它本身並不擁有更多資源,但是,卻是各種資源的聚匯之地。
在全球500強中,美國企業約佔一半,而在全球化浪潮中,市場自由度的加強,使這些世界性巨頭全球性資源整合能力日益增強。
(原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