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到美國上學會變了一個人?


為什麼有的孩子到美國上學會變了一個人?對國內教育制度尤其是考試招生制度深有研究的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原北大招辦主任秦春華前往美國訪學後,對中美教育對比研究有了更為深入和從容的思考。

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生命的改變。秦教授關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同樣一個孩子,在中國和美國上學的結果是如此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呢?

在他看來,這種反差背後包含了歷史傳統、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等各個方面的不同,由此導致了中美兩國在教育觀上的巨大差異。

其中,他關於中美教育目的的對比分析尤為精闢深刻,對中國教育的競爭性文化所提出的質疑令人深思。

最近,在美國見到了不少老朋友,都是這兩年陸續搬過來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上學。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這樣做的成本很高。一方面是家庭支出劇增,另一方面是夫妻處於事實上的兩地分居狀態。

但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值得,原因是孩子比以前健康開心了。

我理解他們的心態。這些孩子如果在國內讀書的話,可能連考上211大學的可能性都不大,雖然他(她)們父母的成就很高。

但同時我也感到一陣悲哀。這說明我們的教育沒有充分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至少沒有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

於是我對一個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什麼同樣一個孩子,在中國和美國上學的結果是如此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呢?

經過認真考察,我發現,這主要是因為由於在歷史傳統、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中美兩國在教育觀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或許可以解釋我提出的問題。

從教育者角度來看,兩國的教育目的不同。美國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或優秀的社會公民,是一種公民教育。

所有的公立學校——它們接受州政府的財政支持——的目標都是為了提高本州人民的文明素質。

因此,美國各級學校在教育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如何減少學生的反社會行為。即使一個學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會傾向,也會及早發現和干預。

私立學校的目標是培養未來的領袖,當然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公民教育。

首先是非常強調溝通。老師經常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真實準確公開地表達出來,而不是憋在心裏不說。因此,大多數美國學生比較直接和陽光。喜歡誰,不喜歡誰,對一件事情的態度和自己的意見是什麼,從小就會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

另外,學校會通過各種聚會、活動和組織提供平臺,創造學生和其他人溝通交流的機會。老師也會通過各種途徑訓練學生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同時,如何正確地理解他人。

其次是允許學生犯錯。美國人認為,任何人都會犯錯,即使是聖人也會如此。

在美國人看來,重要的不是不要犯錯,而是對待錯誤的態度,要勇敢地承認錯誤,對錯誤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對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受到傷害的人真誠地道歉——道歉是美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做到了這些,一個人即使犯了再大的錯誤,自己也會坦然面對,至少不會心裏不安——當然,還是要儘可能避免犯錯誤。面對人們犯錯之後的精神壓力,美國社會提供了兩項重要機制予以幫助:

一項是宗教懺悔。一個人有了罪惡的想法,做了錯事,可以去對神父說。神父會替他(她)保密。如果僅僅是只有想法還未付諸行動,神父還會進行勸阻。從心理學上說,一個人把自己的秘密說出來後,往往會如釋重負。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為焦慮等原因而可能導致的反社會行為。

另一項機制是心理治療。美國人認為,許多事情自己是無能為力的,特別是來自精神方面的壓力,必須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他(她)們的口頭禪是:「你需要幫助。」

第三,盡最大可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優勢,為他(她)提供富有針對性的教育,不斷提升他(她)的自信心。

一個朋友的孩子從小不但學習成績不好,幾乎就沒有讓人覺得好的地方。因為體型太胖,他的脾氣也變得極為暴躁,和所有人都無法相處。特別是剛到美國的時候,因為語言不通,情況更加嚴重。

就在家長和孩子都快要絕望的時候,有一天,學校的音樂老師找到孩子,對他說,我感覺你的音域可能很寬,音色也很好,你來跟我學歌劇怎麼樣?

慢慢地,孩子喜歡上了歌劇,因為他發現,在唱歌的時候他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感受世界。特別是當夜幕降臨他站在舞臺中心引吭高歌時,他可以把他所有的不快,無以倫比的憤怒,無法抵擋的感傷和無窮無盡的熱情淋漓盡致地發泄出來,而且越是這樣,觀眾的掌聲越熱烈。(其實,在美國學校的舞台上,你表演得再不好,觀眾的掌聲也會很熱烈。但當你真的很棒時,他們的掌聲會更熱烈。)

更重要的是,唱歌劇的過程讓他找到了自信。他想,歌劇我都能唱好,其他的事情為什麼就做不好呢?

結果先是英語很快變好,接著其他文化課的成績也隨之上升了。當他有一天對爸爸說自己的理想是去紐約的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School)上大學時,我的朋友簡直驚呆了,那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專業音樂院校啊!他從來沒有奢望過自己的孩子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其實,像這樣一個在國內學校看起來一無是處到了國外卻彷彿變了一個人的孩子大有人在。

實際上,這就是教育的價值和魅力所在:它使絕望的人變得擁有希望,使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相比而言,中國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視對學生政治意識的塑造和專業技術的訓練。前者可以保證學生未來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後者可以保證學生未來滿足工業化建設的各種專業人才需求。

這種根源於前蘇聯計畫經濟體制下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

為了保證教學秩序和便於管理,老師更喜歡聽話的孩子,很少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許多學生到了大學課堂上,還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還會害羞臉紅。

這就是為什麼和同年齡的美國學生比起來,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極為紮實,但很少能夠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並且往往顯得老氣橫秋,缺少孩子應有的活潑和自信的重要原因。

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看,兩國國民的受教育目的也不同。許多美國人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發現自我,使自己最終成為應該成為的那個人。

他(她)們相信,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被賦予了特殊使命,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生活和教育的意義就是找到這些價值,然後實現它。

因此,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他(她)們非常重視自我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較,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進步。老師也鼓勵學生這樣做。

一個朋友的女兒在學校裡做的幾乎每一件事,都會受到表揚,以至於孩子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經常困惑地問爸爸:「我真的有那麼棒嗎?」

在國內,她從來沒有受到過老師的表揚,因為學習成績不好。但美國人的確是這樣認為的,只要你做的比上一次好,就是「Good Job!」(好樣的!)他們並不虛偽。

在美國學校,特別是在幼兒園和小學,學校從來不會讓學生和家長有任何機會去做相互間的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是在個人意義上最棒的一個。這是美國學生甚至美國人普遍具有強烈的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相比而言,中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出人頭地,比別人強,向更高的地位攀登。

家長對子女的要求是這樣,學生對自我的期許也是這樣。而且越是出身貧寒的家庭,這樣的願望就更為強烈。

因此,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很少看重自己的感受,而是很重視別人看自己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沒什麼了不起,一定要比別人強才行。家裡再窮,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比隔壁老王——可能有錢也可能沒錢,有錢的話感覺更強烈——家的孩子好,心裏就充滿了幸福感,生活就有了奔頭。

反過來,家裡再有錢有權,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在別人面前就抬不起頭來,至多會阿Q式的自我安慰,我的孩子不需要那麼好的成績也照樣能生活得很好。即使孩子再沒有興趣,也一定要讓他(她)上幾個鋼琴、舞蹈、美術和跆拳道班,等等,這樣在和閨蜜八卦時,才能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優秀,教育有多成功。

學生要成為班裡、學校乃至市裡省裡的第一,成為第二就是不可容忍的失敗。幼兒園要上最好的,小學要上最好的,中學要上最好的,大學要考北大、清華,進了北大、清華之後還要一定進哈佛,中國的家庭就在為了實現這樣一個又一個目標而奮鬥的過程中完成了對子女的教育。

參加工作以後,目標就變成了科長、處長、局長(或者是部門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等等。

翻開中國人的簡歷,可以看到人生的軌跡就是由這樣一個又一個職務台階組成,卻很少看到一個人在一個階段的一個崗位上取得了什麼成績,為社會做出了哪些貢獻,自己獲得了怎樣的發展和進步,等等。

這種競爭性的文化,在一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中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和烙印。

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不舒服,哪怕是好朋友之間也會產生嫉妒。同學聚會就是富貴攀比大會,混得不好都不好意思參加。社會變成了成功者的盛宴,教育也不例外。

人們只關注最好的學校、最好的教師、成績最高的學生,卻很少想到,那些不好的學校、不好的教師、成績不高的學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嗎?實際上,在一個社會中,成功者永遠只是少數,那些看起來不成功的人才是「沉默的大多數」。

一旦社會被分化為兩大群體——成功者和不成功者——的話,如果不能通過有效的教育和社會機制消解那些看起來不成功者在心理上的失衡,他(她)們就可能使用任何極端手段向他(她)們認為是成功者的人痛下殺手。這正是一系列校園惡性案件告訴我們的慘痛教訓。

其實,中美之間在教育觀上存在上述差異並不奇怪。根本問題是社會制度的不同。美國是世界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人口數量不大,因此在教育問題上就會比較從容。中國的資源,特別是各類優質資源有限,再加上人口數量實在過於龐大,必然在教育問題上比較緊張,更加強調競爭性。

因此,許多看起來在美國實行效果良好的教育制度,中國卻根本實現不了。問題的關鍵在於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超額需求太大,我們投入不起。

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僅僅只是改革高考招生制度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加多樣化,更富有彈性和適應性,能夠儘可能地滿足各類不同人群對於教育的需求——而不是只有成功者。



来源:鑫泉留學新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