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一直說西方反華勢力害怕中國強大而唱衰中國,到頭來卻是中國害怕「被強大」而進行「國際抗爭」。(圖:Getty images/看中國配圖)
【看中國2014年05月05日訊】近十年來,中國媒體一直在預測中國經濟何時超過美國。如果不是《金融時報》報導,相信90%以上的中國人不知道過去一年時間內,中國政府為拒絕成為世界經濟的No.1而頑強地抗爭了一年(被貶稱為「整整鬧了一年」)。除了腦筋急轉彎,大多數人實在想不明白以下因由:一直說西方反華勢力害怕中國強大而唱衰中國,到頭來卻是中國害怕「被強大」而進行「國際抗爭」。
這都是中國統計數據造假惹出來的「禍」。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幾根舌頭
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用來測算一國經濟規模的GDP數據都是由該國相關部門提供,在中國就是國家統計局。世行對各國送來的數據,按統一標準分析,因此,問題並不是出在世行,而出在中國國家統計局。
我那本《霧鎖中國》的第十四章,叫做「中國的GDP高速增長神話」。為什麼在研究媒體控制的書中寫這麼一章,就是因為考慮到中國的統計數據早就成了黨渲染成就的重要扮靚工具,是「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章的「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幾根舌頭’」一節中,我專門指出,因為中國國統局的功能並不同於民主國家的政府統計機構:它不僅負責收集、處理、公布統計數據,同時還扮演著「黨的喉舌」這一政治角色。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用統計數據「營造」出中國經濟繁榮的「事實」。
國家統計局有公開發布統計數據的出版物,這就是各地書店都出售的歷年《中國統計年鑑》和《中國統計摘要》,列出的統計數據,其特點是「報喜不報憂」。但一般社會公眾不知道的是,中央政府各部和各省政府的官員還有另一套信息來源,那就是由國家統計局分發、只在政府機關「內部」流通的分析報告。凡是政府認為屬於「負面」的數據、或者可能導致對中共當局不利結論的數據,在中國都屬於「國家機密」,不能公開,而只能在「內部」出版物中刊登,「供領導參考」。
國家統計局有幾種「內部」出版物,其中保密級別最低的是《統計資料》,它屬於「機密」級,發送至中央政府各部和各省政府。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是少數幾家能夠看到《統計資料》並摘抄刊登有關中國經濟情況數據的媒體。國家統計局內部出版物當中保密級別最高的是《統計報告》(「絕密級」),通常只送給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黨內副委員長(非中共黨員的副委員長不在此列)等高級領導人閱讀。由於《統計報告》的功能是向政府高層報告真實的經濟動向,所以會涉及最敏感的數據和判斷,其中的真話要多一些。但在中國能看到《統計報告》的人數不多,據說不超過一百人。
官方數據經常打架
由於國家統計局有「幾根舌頭」,同一個中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就被詮釋得面目不一。我在「被數據迷宮繞暈的北京」(VOA,2011年7月15日)舉過一些事例,2011年6月24日總理溫家寶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稱,中國已成功地遏制國內通脹,抑制住價格壓力。十餘天之後,即7月9日,中國國統局公布,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6.4%,創近三年來新高,顯示在貨幣緊縮政策之下,通貨膨脹觸頂過程仍在繼續。這類事情在溫身上不止一次發生:2009年2月1日,溫相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透露,中國現有失業農民工1,200萬。次日即2月2日,中國政府公布,中國有超過2000萬農民工失業並返鄉,與溫相公布的1200萬多了800萬。無巧不成書的是,其時,聯合國的中國代表團團長李保東在聯合國人權審議會上宣稱,中國農村貧困人數在30年間已經從2.5億減少到1,400多萬,而中國政府在國內莊嚴聲稱,30年間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至2,000多萬,比李團長宣稱的多了600萬。
只能推想,在歐洲相當於一國人口總數的數百萬人口,在中國屬於正常的「統計誤差」。
GDP顯露中國數據造假的冰山一角
中國統計信息嚴重失真,讓政府的決策層失去了制訂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因為各類統計信息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政府與相關行業瞭解情況,以便政府做出相應的政策決定或者供行業作為投資參考。
GDP用來做為中國經濟核算體系的歷史至今也只有30餘年。鄧小平與華國鋒當年講的「工農業總產值」幾年內翻一番時,用的還是服務於計畫經濟的以蘇式MPS(物質產品平衡體系)為基礎的核算體系。1985年開始國民生產總值(GNP)核算,以GDP為主,建立國家和省兩級GDP核算制度。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中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次年中國停止了MPS體系的核算方式,全面轉向GDP為核心的SNA體系,即國際通用的國民核算體系)。
由於幹部考核標準中的核心指標是GDP增長速度,從此以後,GDP在中國背上了沈重的政治包袱,既是數字,更是政績,還代表著國家實力,「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形成惡性循環,弄得美國經濟學界從2001年至2008年之間,兩度就中國GDP的真實性進行討論,用電量與能源消耗量與GDP不匹配就是那時提出的質疑依據。中國媒體關於GDP注水的討論也從未停止過。2003年2月,《21世紀經濟報導》在「GDP平均增長率:為何地方比中央高2個點」中,引用國家計委政策法規司長曹玉書談GDP數字出籠內幕:地方往往比中央定的增長指標高兩個百分點,「如果中央要定8%,地方就會定10%」,中央的對策是「擠掉兩個百分點的水分」。
這種數據造假的報導從來沒斷過。就算是對GDP數據持懷疑態度的李克強任總理,也無法讓其變得真實起來。今年1月,國統局公布的2013年全國GDP總量為56.9萬億,與28省市區GDP總和58.9萬億的誤差為2萬億。承受了造假批評的國統局感到委屈,認為「擠地方GDP水分,……要轉變政府職能和政績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是治本之策。如果幹部的升遷和任用不僅看當地經濟增長快慢,還要看老百姓的反映好壞,看環境指標如何,看政府債務情況,進行綜合評判,就會消除GDP造假的內在原因」。
拒絕成為No.1成為鬧劇
最後,將中國過去一年的新國際抗爭簡述如下:從毛時代以來,中國政府就以經濟上超英趕美為目標;江胡兩任總書記任上,媒體上關於中國何時趕超美國的討論都有了具體日期,從2020年到2030年實現的預測一應俱全。對中國經濟的批評與懷疑往往被北京及愛黨愛國者看作是反華勢力在「唱衰中國」。如今中國求仁得仁,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的夢想提前實現,但骨子裡未脫計畫經濟思維的中國政府,對這提前實現非常不滿,儘管這是世界銀行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測算出來的結果,中國還是堅決拒絕接受,並為此進行了一年頑強的國際抗爭——問題出在哪裡,相信腦子不糊塗的讀者自有判斷。
2007年,世行發布報告,稱中國每年死於污染的人口達75萬,中國政府「抗爭」過,世行妥協並修改之。如今成為No.1,這本是中國政府夢寐以求的強國目標,也引起中國政府長達一年的抗爭。思來想去,讓中國政府高興的辦法只有一個,讓北京自選排名,「縱橫天下任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