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5月02日訊】通讀《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所得到的印象是:成績與風險反差巨大。一方面是極盡溢美之詞歌頌自己的成績,一方面是所揭示出的金融風險都是致命的風險。這是一個巨大矛盾,我們的金融穩定當局,到底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還是製造了巨大的風險?我認為,對於風險,這份《報告》僅僅是擺明瞭現象,而並未點破金融風險的本質。而在我看,中國目前最大的金融風險是:金融空轉加劇,金融結構惡化。
《報告》第二個問題是:一說到「成績」就是政策的功勞,好像我們金融主管英明得不得了;一說到「風險」好像全是金融機構自己的錯誤,與政策的錯誤引導無關。據此我認為,金融管理當局從來不敢進行「政策檢討」,而導致的「政策修正嚴重滯後」,這恐怕是中國金融穩定最大的敵人。
比如,流動性的安全是商業銀行的生命線,而《報告》指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難度大大增加,其所分析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銀行存款大幅波動更加明顯,銀行資金來源穩定性顯著降低。2013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跨季月間波幅超過5萬億元,全年波幅近6萬億元。商業銀行「各項存款佔總負債」的比重由2006年末的87.2%下降到2013年末的81.9%。
其二,銀行資產擴張及表外諸多金融產品創新進一步加大了對流動性的需求。金融機構在利潤壓力、監管套利等因素作用下,利用同業、理財等「短借長貸」,資產負債結構對利率風險敞口十分靈敏,對貨幣市場依賴程度上升,也是加大市場流動性波動的主要原因。同時,財政收支變化及庫款波動等也加大了流動性的季節性波動。
其三,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過程不確定等因素的影響,跨境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增加,可能對國內流動性形成衝擊。
可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難度增加,主要是基於銀行負債和資產結構的巨大變化。那是怎樣的變化?《報告》揭示,2009年初至201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納入存放同業、拆出資金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項下核算的同業資產從6.21萬億元增加到21.47萬億元,增長246%,是同期總資產和貸款增幅的1.79倍和1.73倍;納入同業存放、拆入資金和賣出回購金融資產項下核算的同業負債從5.32萬億元增加到17.87萬億元,增長236%,是同期總負債和存款增幅的1.74倍和1.87倍。遠高於同期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存款增長水平,存在一定風險隱患。
《報告》還指出:中國資本正在「脫實向虛」。2013年,上市公司參與委託理財、委託貸款明顯增加,據統計,全年上市公司涉及委託理財、委託貸款的公告分別為204件、397件,較上年增長168.4%、42.8%。部分上市公司在參與委託理財、委託貸款時存在使用銀行信貸資金、資金流向宏觀調控限制領域等問題。
同時,截至2013年末,基金淨值約3萬億元,同比增長4.53%。其中,股票型基金佔比38.47%,較上年末下降1.57個百分點,混合型基金佔比18.88%,較上年末下降0.82個百分點,債券型基金佔比15.78%,較上年末上升2.60個百分點,貨幣市場基金佔比24.90%,較上年末上升4.95個百分點。
以上問題僅僅是我粗粗摘錄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仔細地摘錄所有「金融機構正在惡化」的問題,那恐怕遠不止這些。更嚴重的問題是:我們現在僅僅看到了截止2013年年底的情況,而毋庸諱言的是,今年以來惡化程度大大提速。去看看餘額寶之類「金融創新」產品的突飛猛進是不是大大加劇了「金融空轉」程度?
我們必須看到,中國金融穩定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而「金融不穩定」主要不是商業金融結構的錯誤,而是管理者的錯誤。請問:為什麼資本「脫實向虛」?難道不是因為錯誤的政策導致中國貸款利率過高、實業經營舉步維艱、而誘導大量資本「脫實向虛」?請問:為什麼金融空轉加劇?難道不是管理者錯誤地維繫貨幣市場高利率、從而給貨幣套利留下了太大空間所致?
中國已經發生了嚴重金融結構問題,這才是威脅中國金融穩定的核心問題,而導致金融機構惡化關鍵在於金融管理政策、金融調控政策的錯誤長期存在而得不到糾正。所以,中國今天的金融政策絕不是「微調」可以解決問題的事情,而是必須系統地檢討,全面地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