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採訪過一個華人學者,他的話至今想來還有些震撼。
「不管是海外血汗工廠的問題,還是當下青年留學生熱潮,華人社會多年未變,自我封閉,一盤散沙。」
海外勞工
這位學者在海外做中國問題研究近20年,從中國海員,到海外勞工,留學生,全都聚焦於華人的生存發展,可以說目睹了這20年來英國華人社會的變遷。
多年前他受邀於歐洲某國調研當地華人勞工狀況。對於當地地方政府和工會而言,中國人像是「黑箱子」,只看到中國人紛紛而來,但不見他們露面,隱沒在工廠車間宿舍裡。他一個人開車走了30多家成衣工廠,做了2個月實地調研,封閉的華人勞工狀況讓他感觸頗深。從國內來的打工者,舉目無親,只有依賴工廠老闆和工友,相互抱團取暖,有時候即使飽受盤剝也沒有辦法走出去,又加上語言文化障礙,和外界基本沒有什麼聯繫。這種封閉也阻止了一些外界力量的介入,比如當地工會和有正義感的華人想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醫療狀況,也無從下手。
對於千里迢迢來海外打工的華人來說,不知道現在的狀況是否好些?
留學生
英國近20年,來英國華人的人數上急速增長,結構上也發生很大變化。最大的增長是留學生增多,在人口結構上,過去以香港移民為主,現在的主力軍卻是大陸移民。過去是典型的「三把刀」(菜刀,皮刀,剪刀,即從事餐飲,皮革,縫紉美發等行業的人)職業背景,如今卻是「高精尖」的技術移民和留學生居多。然而他依然認為總體上華人社會還是散沙,沒有太多改變。
這幾年他致力於推動留學生和英國社會的融入,並希冀能建立起一個健全的新型結構,即以學生為生力軍和志願者,以華人中產階級(知識份子和事業有成的中堅力量)等來引領這個華人社區,主動和英國社會對接。但是這個理想模式一開始就在校園遭到挑戰。
中國,英國不同大學體制培養出來的學生背景和素養有偏差。中國留學生雖然有愛心,想投入當地社區工作,但缺乏工作經驗,不知道如何下手。留學生大部分家境比較好,對社會公平正義關注的敏感度不太高。然而英國的公民素養教育,早已經在中小學已經完成,不會再在大學普及一些比如價值觀念,社會理想,公平正義等話題,對於國際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斷層。
中國學生有自己的社團組織,但大多是自娛自樂,也很少有比較大的融入當地社會的實際活動。對於很多中國學生而言,「社區概念」是一個模糊的說法,我們有自己建立起來的熟人圈,關係圈,但社區彷彿就是舊時的「居委會」。這樣,如果英國大學和社會之間缺乏一個暢通的體制和管道,引導學生融入社會,比如一個健全的學生志願者體制等,就造成了融入的困難。
他認為,「實際上中國社團有很好的潛質融入英國社會,不像某些少數族裔社會,因為宗教和恐怖主義等因素而相對封閉。留學生作為新一代的使者,重新認識西方,推廣中國文化,兼容並蓄,才是真正的推動融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