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提示:由於紅朝教科書和《甄嬛傳》這類影視作品的影響,加之,人們習慣於用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狀況去衡量,因此,很多人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印象是,權力鬥爭、爾虞我詐、人頭落地、生靈塗炭。然而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真實的歷史中並不缺乏對榮耀和權力不屑一顧的「傻子」。
許由
堯帝想把天下讓給他,派使者帶著天子的憑證去送給他,他不肯接受,躲到箕山腳下,而且覺的聽到這種俗世的話題,污染了自己的耳朵,還到河邊去洗了一番耳朵。並作《箕山之歌》,唱道:
登彼箕山兮,瞻望天下。
山川麗崎,萬物還普;
日月運照,靡不記睹;
游放其間,何所欲慮?
泰伯
孔子稱他為「至德」,司馬遷在《史記》裡把他列為「世家」第一.。泰伯、仲雍二人是親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本來,泰伯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後應該依次繼承王位。但是他們看到父親特別喜歡第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況且姬昌的確有超人的才能,因此決定主動把繼承權讓給季歷。然後由季歷傳給姬昌。後來,古公亶父等人接二連三地要他們繼承王位,他們都堅辭不受。為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泰伯、仲雍便出逃至遠荒之裔的東南荊蠻地區,斷髮紋身,遵行當地落後民族的習慣。周部族的人們見他倆意志堅決,就只好擁立季歷和姬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
目夷
目夷字子魚,是春秋時人,殷微子的17世孫,宋襄公的庶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相傳目夷子與太子茲父是兄弟,目夷子為兄。當時兄弟二人「性仁愛」、 「留賢德」在人們心目中威望齊名。目夷子認為「能以讓國,仁孰大焉」,最大的仁莫過於讓國。他被分封后,一直想把國家讓給弟弟,但太子茲父堅決不受。一 天,目夷子心生一計,他對弟弟太子茲父說:我們一起去尋找修筑城池的地方。二人催馬來到一片三面環山、碧水環繞、背風向陽、田地修平的地方(即今木石鎮安 上村),目夷子問:「這是什麼地方?」隨從答曰:「此地為‘安’」。目夷子說:「這地方無侵無擾,可以安家」。看了一會,目夷子轉身對弟弟說:「你幫我再仔細看看,我到前面一會就回來」。說罷上馬揚鞭,轉過一個山頭就不見了。其後,太子茲父再也找不到哥哥目夷子,知道哥哥已將其國家讓給自己,於是只好在此建城安家,並治理得國家富強、百姓富裕。
季札
季札是周朝吳國人,因受封於延陵一代,又稱「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 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於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採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數代後,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 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幹,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 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托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 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有的忠義,並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讚美為能「守節」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鑒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裡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聖,則是唸唸在心啊。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如同眾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於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燕王噲
燕王噲,燕國第三十八任國君,燕易王之子。前319年,燕王噲支持公孫衍合縱的建議,與齊、楚、趙、韓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逐張儀至秦。次年,與魏、趙、韓、楚合縱攻秦。不久,他任用子之為相國。子之辦事果斷,善於監督考核臣屬。時朝中大臣皆貴族,子之所擢用的則是些小吏。燕王噲為支持子之改革,將三百石俸祿以上大官的璽全部收回,另由子之擢賢任用。他自奉儉僕,勤政撫民。委政於子之,支持變法改革。前316年,他慕堯舜禪讓故事, 遂以君位讓於子之。
這種會被某些人視為「傻子」的例子,在歷史上還有很多,本文不能一一贅述。這些「傻子」們的選擇無疑應讓今天某些不擇手段的名利客們感到汗顏!
(責任編輯:夏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