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建造都城在風水上有何講究? 吳王闔閭元年,問國政於伍子胥,如何才能強國圖霸。
伍子胥垂著眼淚說,我只是楚國的一介亡虜,父兄含冤,屍骨未葬,我能夠被大王收留,就已經是萬幸了,又哪敢多嘴參與你們吳國的國政呢?
闔閭說,若不是你,寡人不免屈居於人下,如今有幸遇到你,才有了寡人之今日,正欲大展宏圖,你如何卻要中途打退堂鼓呢?難道是因為寡人區區之吳國不足為用嗎?
伍子胥回答說,臣並非以為大王不足用也,而是因為臣聽說「疏不間親,遠不間近。」臣又怎敢以客居的身份,凌駕於吳國的謀臣之上呢?況且臣的大仇未報,自己的小事都沒本事謀劃,又如何謀得了國家大事?
闔閭聽明白了,便說:吳國的謀臣,沒有比你強的,你就再不要推辭了,等國事稍定,寡人為你報仇,到時候,你想怎麼就怎麼。
至此,伍子胥才為吳王闔閭做了一個長遠的規劃。
第一步,就是要修建都城。
一國之都,不能像個大集市一樣,王就要有王的國都,「凡欲興霸成王,從近制 遠,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斯則其術也。」
吳王闔閭說:「好,修國都這件事,寡人全權委託於你。」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吳王之命,建造國都闔閭大城。
吳國以前的國都是梅裡,城池較小,周圍僅有三百零三步,大概還不如現在一個學校的操場,國君都在自家院子裡辦公。一旦有強敵入侵時,就馬上放棄國都,躲到樹林子裡觀望,等敵人走了再出來。
隨著吳國的壯大,漸漸脫離了原始的生活方式,這種戰術根本就用不成了,所以必須興建一座大城,能夠駐兵屯糧,才能永葆千秋大業。
從地理上看,吳國地處東南,非常的偏僻,北邊有齊國,南邊有越國,西邊是楚國,東邊是大海,三面臨敵,一面臨海,萬一有敵人攻進來,沒有能守得住的堅固城堡是絕對不行的。
所以,大城不僅要大,還要利於防守,牢不可破。
古人在建築風水上,一要講實用,因地制宜;二要講氣派,能夠鎮得住人;三要講吉祥,以期帶來好運。
伍子胥請了不少懂得天文地理的人,來查看地形之高低,品嚐水味之咸淡,所謂「相土嘗水,像天法地」,看好了風水,在姑蘇山東北圈了四十多里地,召募了成千上萬民工,選定了吉日後,開工了。
據《吳越春秋》上說新城的規模:「周回四十七里,陸門八,以像天八風;水門八,以法地八聰。」
周回四十七里的城郭,就是相當大的了,在當時的長江流域,可以算得上數一數二。
立了城郭之後,就是「設守備」。城外有護城河,內有護城壕;城牆用泥夯實的,堅固無比。
八個陸城門,按天時之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相配,以迎八種不同的季候風。八個水城門,按地利之八方:干、坤、離、坎、兌、震、巽、艮相配,以使水路暢通無阻。
這種設計解決了當地環境的險陰卑濕;海潮之患,在長達二千五百年的時間裏,沒有因為洪水、颶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有所變化。
城門的名字也很有含義:
北門,是齊門、平門。因為齊國在它的北邊,所以叫齊門。經濟上要向齊國看齊。
東門,是婁門、匠門。婁門者,婁江之水所聚也;匠門者,聚匠作於此也。
西門,是閶門、胥門。閶門像天門,胥門像地戶。吳王闔閭有西破強楚的志向,楚國在吳國的西北,故立閶門以通天氣,所以又私下暗取了一個別稱,叫做:「破楚門」。立了這個門,取這樣一個名,就可以從風水上將楚國的旺運給破掉。
南門,是盤門、蛇門。盤門者,以水之盤曲也;蛇門者,以巳方在生肖屬蛇也。
越國在吳國的東南,方位是巳方,所以在蛇門之上,刻有木蛇,蛇是越國人崇拜的圖騰標誌,所以就讓代表越人的這條木蛇,頭向內,尾朝外,做朝拜狀,以示越人臣服於吳國也。
吳國想要千里奔襲遠征楚國,沒有充足的糧食補給是不行的,這些糧食補給從哪來呢?僅憑吳國是不夠的,所以伍子胥就打起了越國的主意,把這些越國人奴役起來,讓他們提供糧食,就可以解決後顧之憂了,此所謂「實倉廩」。
所以,從吳王闔閭上臺之後,就加大了對越國的搜刮與控制力度,以期將越國變為吳國的附庸之地。
以致在風水上,也絞盡腦汁的壓制越國,在小城南門上立了兩個龍角,用來克制越人。還將東門不開,東方為光明之所,不開東門,就是從精神意念上滅絕越之光明,讓他們永遠在黑暗中掙扎。
新城修好了之後,吳王闔閭遷都於此,心中十分高興,給它取名為「闔閭大城」。 這就是蘇州古城,伍子胥修建的,吳國最早的城市。
接下來,就是「治兵庫」了。鍛造兵器,挑選民卒,教以戰陣射御之法,準備與楚國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