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後的「海底」遊牧民族(組圖)

發表:2014-04-13 09: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他們在學會走路之前就先學會了游泳,在嬰孩時期就將耳膜戳破,以適應海水壓力。他們是巴瑤族,一個沒有國籍的海上遊牧民族,數百年來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之間的海域。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的攝影記者詹姆斯·摩根曾耗時7個月探訪了他們的生活。


加特敏(Jatmin)是一位捕章魚的好手,他帶著一隻剛捕獲的章魚正游回自己的船上。


實際上,「巴瑤」在東南亞語系中是「海上之民」的意思,他們幾乎整日和水打交道,可以潛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魚,尋找珍珠以及海參,堪稱「海底」遊牧民族!


除了從海水中獲得必要的食物之外,還用海裡的「寶貝」製作精美的器物對外出售謀生。大人們白天潛水捕魚賣錢,孩子們則在小船周圍的海裡潛水嬉戲。夜幕降臨,大家把小船停靠在紅樹林裡,點篝火,烤海鮮。婦女和孩子還會一邊仰望星空、一邊淺吟低唱。


伊布·阿耐(Ibu Ane)看著自己的兒子拉姆丹(Ramdan)在珊瑚礁裡搜尋蛤蚌。阿耐的丈夫死於長期潛水而導致的減壓病,因此在長達六個月的海洋採摘期中,她必須得依賴自己的兒子。


如今,這些海洋牧民面臨著消失的危險,由於他們的活動範圍位於國家之間的邊境地帶,為避免爭端以及對海域資源的保護,一些周邊國家政府讓巴瑤人上岸定居。


但是他們的生活顯得更加不易,儘管巴瑤人自己也意識到原始的捕撈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但大部分人還沒有找到取而代之的生存方式。


巴達·伊普斯(Bada Ipus)正在起一張大網,他說自己年輕時候用的網要小很多,但收穫卻不少。


戴著自製木頭眼鏡的摩恩·蘭科剛潛完水,他用一根拆輪胎的鐵棒去搜尋蛤蚌,鐵棒的重量會讓他沉入海底,他可以在暗礁中到處游動,尋找珍珠和海參。


雖然出生在船上的孩子越來越少了,但海洋依然是他們最好的遊樂園,照片中的恩納爾(Enal)正在和自己的寵物鯊Wangi Wangi玩得不亦樂乎。


帕克·斯丁·薩利(Pak Siding Salihing)正在即興演奏。傳統的巴瑤宇宙論將萬物有靈論和伊斯蘭教合為一體,揭示了人與海洋之間的複雜關係。


巴瑤族男子夜晚在船上吃飯。


作為常年與海洋打交道的海上牧民,住在印尼蘇拉威西島(Sulawesi)的伊姆蘭(Imran)潛水技術非常高超。為了避免被咬到,伊姆蘭將自己的拇指和食指放在這隻箱魨的眼窩上,一旦魚眼被蒙上,伊姆蘭會帶著它游到自己的船邊。


巴瑤族的一員展示他剛剛捕捉到的新鮮海鰻。


50歲的伊布·黛安娜·波圖提赫(Ibu Diana Botutihe)是巴瑤部落碩果僅存的幾位原住民之一,她幾乎在船上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平時上岸也只是為了賣魚,同時換來大米、淡水和其他一些生活必需品。黛安娜在海上的家就是一條5米長,1.5米寬的「萊帕-萊帕」小船,如此簡陋的海上生活簡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傳統的巴瑤族船隻。


一名巴瑤族的女孩涉水尋找海裡的魚和貝殼。


巴瑤族牧民用鉤子吊起鯰魚。


巴瑤族的成員在尋找海味。


IbuAniKasin和他的兒子在海灘上休息。


一名巴瑤族的男人從暗礁中捕捉到蛤,他的妻子用金屬網裝蛤。


居住在小島上的巴瑤族孩子。


Amja Kasim Derise在漁船上做早餐。


圖為兩名住在蘇拉威西島附近無人島上的巴瑤族兒童。


巴瑤族男子夜晚點著油燈坐在船頭。



来源:微博段子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